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2)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1-24 19:44:24
〖过程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板书)
1.光合作用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换?),并通过完成【思考1】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特例。
【思考1】没有叶绿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吗?
(能,例如蓝藻。)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普利斯特利实验(1771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过程: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普利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实验分析:①实验自变量是植物的有无。
②由于植物的存在,使得蜡烛燃烧(小鼠存活呼吸)时间延长。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植物具有更新空气的能力。
构建模型:用简式形式表示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污浊空气→绿色植物→新鲜空气
【思考2】普利斯特利实验存在哪些问题?
实验有时是失败的,没有发现光照在实验中的作用等。
(2)英格豪斯实验(1779年):
实验过程:重复进行普利斯特利实验500多次。
(培养学生学习英格豪斯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证明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成立。
材料补充:1785年科学家证实植物体更新空气是因为吸收CO2,放出O2。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进行具体化修正)
光照
↓
CO2→绿色植物→O2+淀粉
(3)萨克斯实验(1864年):(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步骤:(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学会鉴定叶片中淀粉的技术方法)
将绿色植物(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叶,用遮光板从两面夹住部分叶片。将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将该叶片取下,放在酒精中通过沸水浴处理一段时间。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后,用碘蒸气熏蒸或滴加碘液。
(通过完成以下实验分析,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思考3】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的?
自变量是有无光照。用遮光板遮光,达到控制无光。
【思考4】为什么将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
放在黑暗中的目的是通过叶片的呼吸作用把原来的淀粉消耗掉
【思考5】叶片放到酒精中沸水浴的目的是什么?
溶解光合作用色素,使叶片脱色,有利于碘液染色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光照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遮光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了淀粉。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
CO2→绿色植物→O2+淀粉
(4)恩格尔曼实验(1880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步骤: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恩格尔曼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日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