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教学设计(3)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1-24 17:47:07
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根据图3-3中细胞的染色体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细胞正在进行哪一种方式的细胞分裂,试说明理由?(2)这个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几条染色单体?
(3)这个细胞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它们是哪几对?
(4)这个细胞中哪些是非同源染色体?
(5)细胞中的哪些是姐妹染色单体?哪些是非姐妹染色单体?
(6)这个细胞在全部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2.同时展示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启发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最后可列出比较表。
3.通过下列问题启发学生归纳减数分裂的概念。
(1)在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几次,细胞连续分裂几次?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阶段?
(3)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关键在哪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减数分裂的概念,明确减数分裂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
4.列表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出减数分裂在哪些方面有别于一般的有丝分裂,并由此说明其特殊性,加深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的理解。可以通过下列练习题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两种分裂方式的区别。
练习题:
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体细胞中只含两对染色体)的三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根据图回答问题。甲图表示______分裂的______时期;乙图表示______分裂的______时期;丙图表示______分裂的______时期。
5.用教材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人)的彩图,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强调受精作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受精作用实现了父方染色体和母方染色体的会合,在受精卵中形状、大小相同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精子),一条来自母方(卵细胞)。
6.引导学生观察下图解来认识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再加上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大大提高了后代的变异性。
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先后出现联会、四分体,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图解可能会使学生错误认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是先联会后复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绘制的挂图或板图予以澄清,并对教材图解作出必要的说明:联会时染色体已经复制完成,每个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各是一条长的细丝,呈染色质的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每个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
2.教材中关于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不适用于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复杂,是否展开讲解,建议根据课时和学生接受能力等情况确定。必须指出,高等植物的减数分裂有其特殊性,但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都要发生减数分裂,这样避免学生形成错误概念。
小资料
一、人的精子是与次级卵母细胞结合的
在人的卵细胞发生中,卵原细胞是在胚胎时期的卵巢中增殖的。出生后,大部分卵原细胞逐渐退化,在一生中大约有四百个左右的初级卵母细胞得到发育。人在性成熟后,一般来说每月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成熟的卵泡显著增大,在排卵前初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次级卵母细胞随即进入第二次分裂,但终止于分裂中期。以后,次级卵母细胞连同透明带及放射冠随卵泡液一起排出,进入输卵管。如果排出的次级卵母细胞遇到精子而受精,次级卵母细胞就继续完成第二次分裂,排出第二极体(所有的极体都很快退化)。如果排出的次级卵母细胞没有遇到精子不受精,则不发生上述第二次分裂,次级卵母细胞退化并被吸收。由此可知人的精子是与次级卵母细胞受精的。
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发现
1667年荷兰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人和动物的精液,看到了带着长尾巴的蝌蚪形的精子,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寄生虫!到1884年才由寇里克确定精子是动物自身产生的,而且是一个细胞。1875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德维希在显微镜下观察海胆的受精过程,海胆是体外受精的,容易观察。他发现:许多精子游向卵细胞,但卵细胞只接受一个精子进入,而且只是精子的头部。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贝内登,以马蛔虫为材料,发现其精子和卵细胞各自只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受精卵又恢复了两对染色体(马蛔虫体细胞有两对染色体)。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确认,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日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