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界专家热评高考改革:一考定终身最公平
2009-04-28 10:26:30华媒网
日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在高考招生方面的改革引来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扩大自主招生的范围、通过面试决定录取结果、按人口比例划分招生指标……这些高考制度改革措施背后所体现的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法学会10日召开的“从招生制度改革谈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问题”座谈会上,来自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和教育公平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按人口比例招生可取
为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政法大学对2006年的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人口比例划分。对此,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法治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许章润认为,政法大学的改革是可取的,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探索繁荣的必经之路,应该面向全体公民。
许章润说,当前,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导致了公民受教育资源的差别。他列举了一些高校由于受到外地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影响,逐渐减少了中西部生源名额,以及许多农村孩子因贫困辍学的例子,呼吁政府面对这些事关下一代培养、关系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应该有所作为。
“受教育权的权利资格人人平等。”许章润强调,高校应该通过行使高校自主办学来打破形式主义,真正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一考定终身”是目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作为教育部专家顾问,孙东东教授研究高考问题近二十年,参与北大招生工作近二十年。他认为,对于中国高考问题应该“少一点浮躁的喧嚣,多一点冷静的思考。”
孙教授对中国政法大学的改革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举大部分还是理想化的东西,尚无可操作性。“取消地区差别待遇,全国实行统一的标准,全国统一划定分数线,看似能解决教育的平等问题,实则不然。如果真的采取这种标准,在利益受损方面首当其冲的将是人口大剩因为人口大省通常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在教育方面提升的空间不高,不能与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相比。”孙东东说。
对于复旦大学所采取的面试决定录取结果的办法,他也不完全赞同:面试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真正实施起来不好把握。
针对当前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每年举行几次高考的提议,孙教授认为,我国人口多,考生数量大,高考多考几次的做法成本太高。而且从目前来看,“一考定终身”还是成功者居多,因高考而一时失误的毕竟是少数。
“‘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个自上而下的好制度,是目前看来最公平、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孙教授认为。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教育室副主任卢干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值得大范围推广
卢干奇首先肯定高考本身对于选拔人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当前高考体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三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制度。二是“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三是考试内容还不能够促进德、智、体、美综合发展。
卢干奇指出,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在招生制度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对于中国政法大学实行的办法,他认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平等权的问题,其优势还没有展现出来,此办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他认为,复旦大学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办法更值得大范围地推广。
“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制度设计,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卢干奇说。除此之外,他还呼吁要重视高中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