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30天家长必备的四大锦囊!
2023-04-26 14:28:27本站原创
(1)适当调整孩子的学习压力
高三阶段学生们的压力不仅来自学习方面,甚至来自家长、老师、同龄人、亲朋好友和社会关注等多方面。
家长们要做的不是单纯的施加压力或者完全没有压力给到孩子。
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方式不同,有的人压力越大动力越大;有的人压力越大发挥越不好;有的人面对小考小测没有压力,但是到了大考又会给自己施加压力影响考试等等。
因此家长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压力疏导(有时候可以加压,有时候要减压),甚至可以配合学校老师一起来调整学生的学习压力。
此外,家长要避免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与压力影响到孩子。
家长首先调整自己的情绪,最起码在与孩子见面前或打电话前可以先做深呼吸去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再与孩子见面或通电话,避免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
家长要做孩子情绪的稳定剂,而不是催化剂。
(2)信任孩子
孩子通过多年学校选拔和模拟考试,考试经验已经足够多,甚至比家长丰富。
家长不需要过度关注,尽可能信任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调节好。
家长的唠叨背后可能是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默默陪伴也是很有力量的。
1)提供良好的备考环境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备考环境:后勤保障到位,如安静整洁的家庭环境、营养均衡的饮食等。
孩子回家前可以把家里收拾得整齐干净些,买些鲜花布置一下,准备一些轻快的音乐,让家里显得温馨舒适,准备孩子爱吃的东西。
此外提供一些足够安全和稳定的空间,比如孩子回到家,陪他安心地吃饭,提供一个安静温暖的学习场所等等,让孩子回家能够得到更好的放松。
温馨提示孩子早睡早起,适量运动即可,但不要过分关注,免得适得其反。
2)和谐的家庭氛围
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高考前一个月,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专注于学习,无需为家庭琐事分心。
家长可以维持正常生活工作节奏,稳定的工作状态和健康的情绪状态会带给孩子安全踏实的感觉,构建一种彼此支持,彼此努力的健康家庭氛围。
此外,家长可以保持平和心态,遇事情绪稳定,用平常心看待高考,用微笑传递您的理解、信任、激励和关爱,静待高考。
家长也要尊重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3)了解高考资讯
家长这一时期可以了解高考资讯,如考试通知、政策变化、防疫要求,可以陪着孩子一起了解,也不用什么都一手包办,我们可以陪同孩子做好这些后勤保障的工作。
在志愿填报上,家长的经验和眼界,明显要优于孩子。在这里,选择往往大于努力。
因此,利用这个阶段的时间去收集院校、专业信息,是每一位想帮孩子加分的家长需要做的事。
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专业或院校目标,或职业目标等。
家长必须要考虑到孩子喜欢哪一类工作,哪一类专业是社会上有发展潜力的、孩子的个性特点适合做什么专业的工作、孩子目前个人综合能力怎么样等,都需要全面衡量。
高考不只是靠同学们自己的努力去写一份试卷,考试和志愿填报,这是家长、孩子和学校共同的答卷。
4)均衡饮食,规律作息
保证孩子三餐和其他时间段营养摄入正常,保证每日身体所需,严忌平时饮食不规律,考试大补。
专家推荐有利的食物有:花生,延缓大脑衰退;鱼肉,防止脑细胞退化;鸡蛋,促进大脑发育;核桃,增强记忆力;南瓜,有助于脑部运转;海带,健脑益智;葵花子,保持大脑思维敏捷;香蕉,促进脑细胞生长;牛奶,促进神经细胞生长;芝麻,健脑黑发。
不利的食物有:红肉、糕点甜食、奶油和人造奶油、油炸食品等。
饮食科学搭配的同时要注意“投食”时机。在原有饮食习惯的基础上稍微做一些调整,科学搭配。
例如可以吃丰富叶酸食物,像菠菜、芦笋、猕猴桃、豌豌豆、绿叶菜等可以帮助调节情绪的食物。水果当中,香蕉也是可以缓解焦虑的食物。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也对改善不良情绪有重要作用。
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下:有的学生吐槽家长过于关心,老是在写作业的时候送水果、送夜宵,有时会有点干扰。
距离高考时间越来越短了,有不少高三生开启晚上复习到很晚,早上又起不来的模式,或者是周末和平时学习、休息生物钟不规律,经常调整和改变作息……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监督孩子的作息,最好让孩子每天的作息规律,甚至可以和学校作息同步。
1)展现陪伴的姿态
家长可以在孩子需要时陪伴他、倾听他、安抚他,展现陪伴的姿态,做一个支持者和陪伴者。
以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理解孩子的忙碌和辛苦,让孩子意识到他现在所经历的痛苦、压力都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在面临非常大的一件事,同时也表达出愿意陪伴孩子度过这样一个重要的学习的过程。
此外,可以发些信息支持、鼓励孩子,也可以发些家庭趣事、自己遇到困难后如何解决的过程与孩子共勉。
考前一个月,孩子也会焦虑,会有压力。
有些孩子会脾气变大,需要家长理解这时候的他们。
建议“会说话”的家长多看到孩子好的方面,多角度鼓励孩子。“不会说话”的家长多陪伴,在行动上体现对孩子的关心,少言语。
如果孩子此时成绩没有之前理想,应该鼓励孩子放平心态,适当地放松下心情。
告诉孩子,无论考得怎样,高考不是唯一出路,父母总会支持他。
2)倾听感受,接纳焦虑
良好关系的建立是从日常生活的沟通和互动当中构建起来的。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孩子一些空间,尊重并且能够全面地看待他们。
允许孩子有焦虑的情绪,同时也要相信孩子有能力有智慧通过高考展示自己。
面对孩子的情绪时,家长要接纳和包容,明白他们现在确实会有这样的问题,同时给予孩子一些支持和鼓励,比如看到孩子的进步就给予他一些及时的、有理有据的鼓励。
对于孩子的困难,可以给予一些包容,做到陪伴和理解。
3)简单有效的沟通
放假回家,可以先和孩子交流一下在校学习的情绪状态,问问孩子累不累,简单询问“有什么需要我做的?爸爸妈妈可以做些什么呢?”
简单的询问既不会令孩子分心、增加孩子心理负担,又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同时让家长更加明确自己如何做能让彼此满意。
家长可以以孩子的需求为先,比如询问孩子需要父母做什么,怎么做好,定下约定,严格遵守,不要破坏。
4)夸奖与肯定孩子
孩子们最乐意听到父母说哪些话呢?
超过36%的同学表示,希望父母多鼓励自己、多夸奖自己,从具体的事情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并不吝表扬,这些话都会让自己印象深刻。
24%的同学喜欢听到爸爸妈妈说他们的开心事,9%的同学和父母唠家常会感觉开心,5%的同学乐意和父母畅想未来。
从这点上看,大部分同学看到父母开心时,无论谈什么,都会觉得很幸福。
因此,家长可以定期与班主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情绪状态。
在孩子考试受挫时及时发信息给予鼓励、安慰,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把他们做好的、做到的地方更多的放大。
这个部分被看见的话,也会激励着孩子进一步做得更好。
5)适度的亲子活动
在孩子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邀请孩子饭后散步,聊聊天再开始学习。走一走本身也算是一种轻运动的方式。
我们紧张的时候身体会有很多的能量需要散发,我们也可以稍微舒展身体、动动手指。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如果养成这样的习惯,可以在焦虑的时候动一动,或者在需要调理的时候动一动,那么当孩子在考场上或者平时的学习当中,他感到需要调节的时候,自己便能够运用到这样的方法。
此外,出去踏青赏花调节一下也是很不错的放松方式,也可以玩一些小游戏或做一些体育运动。
在休息时间,还可以做一做亲子冥想,疫情的变化下,正念冥想是非常有效的放松方式,把身心都安放在当下,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一件事情。
冥想当中会有一些呼吸调节,很适合孩子调节考试焦虑(可以了解暂停实验室、月食、冥想星球等)。
父母双方也可以进行合适的分工,妈妈更多是在身体、饮食起居方面照顾孩子;爸爸如果参与进来,可以跟孩子谈心,其实会起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能够发挥稳定的力量。
1)接纳孩子,管理期待
用中位线的水平去预测考试情况,而不是以最好的成绩去要求。
核心是帮助孩子确定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过度期待。
面临高考,我们也不要以自己的期待给孩子施压,而是要评估孩子的真实水平,在眼神、语言和肢体上多一些夸奖、赞美、欣赏。
另外,也不要因为担心刺激孩子,所以和孩子说:“不用太担心,你考XX大学就挺好的。”
一下子完全对孩子没要求,敏感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是不是家长都觉得我没希望了,放弃我了。
2)接纳自己,管理情绪
作为家长,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个冷静的、自由的态度,抱一颗平常心,孩子自然也就会更加放松,也就考的更好。
可以适度关注孩子的情况,但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后配合孩子的要求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
对孩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就好。
此外,我们还可以做孩子的情绪调节剂,协助孩子去调节情绪,以一种接纳的、一般化、正常化的态度来跟孩子沟通。
3)改变认知,正确看待
作为家长,要正确看待高考在人生中的作用。
有的家长知道要鼓励孩子,但是传递给孩子的可能是“最后拼这一把了”、“再坚持一下就可以解放了”。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对考试的一种“完成了就解放了”或“一生的幸福就靠这个考试来决定了”的态度和观念,这样的考试观念会传递给孩子,使他们更加紧张。
另一方面,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也很重要,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和努力不断发展的。
家长如果能够有这样的一种思维,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学习考试、孩子的人生,心态也会调整得更好。
4)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过度参与孩子的学习,是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使家长更加焦虑。
家长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
孩子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家长是配合他探索人生的。
孩子的学习任务是孩子的,我们要处理的是家长自身的焦虑和期望。
要注意是不是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要相信孩子能够自我调适,我们更多是协助和陪伴者的角色。
相关推荐: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