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教案:《抗日战争》
来源:高考网整理 2021-09-22 20:43:42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地位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中共全面抗战路线、日军的侵略罪行、抗战的胜利。
2、过程与方法:对片面和全面抗战路线本质及结果的认识,培养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和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抗日战争是在统战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抗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地位。
教学交流方式:
在此模式下,运用创设情境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根据相关情境和材料解决相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教学过程:
一、全民族抗战:
1、日本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国内资源和市场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1927年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分三步称霸世界。
(3)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兵部掌权,广田弘毅任首相,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4)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2、日本大举侵华(抗战前期):
(1)侵华过程:
①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
②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
③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④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⑤1937年7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抗战开始。
⑥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⑦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促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对团结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合作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1935年华北事变时,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它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3)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4)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5)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两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日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