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三十天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2021-05-13 09:19:59高考网整理
最后三十天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考前三十天是高考复习备考冲刺的黄金时间,如何在短短的三十天,让时间发挥最佳效应,作为高三一线教师,在这里浅谈一下历史学科的备考方略,希冀能够助考生一臂之力。
树立信心,回归课本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知识最重要。高考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核占60%~70%。所以后期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础知识的再熟悉、再巩固上。如贵族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动,社会转型等,应该注重理解概念的内涵。最后三十天,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坚决克服重资料,轻课本;重解题,轻听课;重深难题,轻基础题的倾向。总的要求是点点落实,板块清晰,网络完善。回归课本时,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因为高考中的任何一道题,几乎不可能只考一个知识点,而是综合了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因此,复习备考时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注重应用和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及时反思,总结错题
在复习备考时要记住做题重在题后反思。收集整理、反思错误是为了少出错误甚至不出错误。知识掌握越准确、越精细、越深刻,高考取胜的把握才会越大。
高考前的三十天,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过分在乎所做题的数量、正确率,而应该更要注重对知识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总结和归纳,构建起自己的解题模式。总结看似费时,实则有助进步。建议考生不要怕耽误时间,一定要用些时间来进行思考、总结。不能只等着老师来“喂饭”,还要学会自己“做饭”。
例如在回答历史主观题时,要善于总结。从历年真题来看,试题设问无非问原因(背景)、特点(内容)、影响、意义和评价。原因类题目,我们可以考虑的角度如下:内因(国内)与外因(国际),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政治、经济与文化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等。特点类题目我们要搜集整理相关的关键词,如时间、数量、规模、主体、手段、性质等。影响类题目,我们可以考虑的角度如下:对当时、对后世、对本国、对世界、对人类、对政治、对经济、对文化等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评价类题目最基本的思路是历史地评价和辩证地评价,即把评价对象放到当时当地的具体历史中评价和一分为二地评价。除了分析角度之外,我们也要积累相关的表述,如“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
限时训练,规范答题
国家试题中心刘芃先生曾说: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因此,精研高考题是提高成绩的不二法门,考生要利用这些真题限时训练,避免考场上“省时出错”“超时失分”的现象发生。
另外,平时审答试题的要有规范意识,如对材料信息提取时的时空、程度要求,可以在试卷中用笔画出来,如当选择题出现“反映了”“体现了”的要求时,也就意味着试题中的现象、史实类题支就要淘汰了,再比如试题要求的是否定式,高度紧张的考生,思维如果不规范审题,很可能在肯定式选项中徘徊,找不出答案,耽误了时间,你这时就可以在否定式要求上加上标记,以提醒自己。对于主观题,有些考生认为,我平时没那么多时间,不能限时训练怎么办?你也可以化整为零,如你可以利用15分钟时间对25分的高考试题,从审题、列提纲,写出关键词入手,也一样达到限时训练的效果。
淡化分数,调整心态
在冲刺的最后阶段,会有很多周测、联考等大大小小的考试,每次考试都会有分数的高低沉浮,刺激着考生和家长的神经。被分数高低情绪左右的心理,岂能提高复习效果?任何一次模拟都代表不了高考的结果,考试中发现问题,幸运它不是在高考的考场上,你应该感谢这些做错的试题,让你发现了漏项与不足,本着一切还来得及的必胜信念,对待你模拟考试中的错误与沉浮。要知道,当你走向高考考场,复习已经结束,此时心态决定你的胜负。
相关推荐: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2021年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