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非物质文化白鹿原民俗村被拆,如何打捞流失的民俗文化
2020-03-24 14:12:56网络整理
白鹿原民俗村被拆,如何打捞流失的民俗文化
据报道,3月12日,投资3.5亿元的陕西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正式启动拆除工作。从开业时单日接待游客量达到12万人次,到后来的门前冷落车马稀,再到停业整改半年后最终拆除,中间还不到4年时间。
互联网上有不少文章总结“失败的小镇”。其中,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四川成都龙潭水乡等多个当地曾经寄予厚望的民俗文化村被屡次提及。如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为这份失败者榜单增添了新的名字。从这个角度看,某些民俗文化村从刚开始的轰轰烈烈到后来急速衰败并非偶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内在原因。
与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浙江嘉兴乌镇等国内常年热门的古镇不同,一些打着民俗文化村旗号运营的特色景区以新建为主,没有具有年代感的建筑,更缺乏历史文化的积淀。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虽然建在白鹿原地区,但其主要建筑均经过人工新建或改造。何况,陈忠实的《白鹿原》本来就是依托于白鹿原为背景的虚构小说,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白鹿村”。先天不足,意味着新建的民俗文化村必须在后天项目开发上下功夫。
怎奈,除了新建一批仿古建筑,民俗文化村的一大通病就是项目开发缺乏创新。许多民俗文化村吸引客流的办法就是所谓传统小吃,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也不例外,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条仿古小吃街。但这样的仿古小吃街,并非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仅有,且毫无新意。同时,随着市场的健全,这些小吃平时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而且消费者很容易找到价廉物美的小吃店,何必要专门跋涉到地理位置偏远的民俗村品尝呢?民俗文化村不是不可以发展小吃,但小吃只能是服务游客的配套设施,当不成主业。
客观地说,当代游客是存在了解民俗、感受传统的需求的。特色小镇的建设打造把传统民俗与消费者的现代生活习惯对接起来,才是关键。面对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流失的民俗文化,消费者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参与度。发展体验式的民俗文化项目,才能更大程度激发游客的消费热情。比如,与其让游客品尝随处可见的小吃,不如开设工作坊项目,让有兴趣的游客亲手制作小吃。传统生活方式在民俗文化村“复活”,使民俗文化旅游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让游客“梦回”传统和历史。
国内外许多成熟的民俗小镇,不仅注意保留传统的生活之美,也注意现代创新。以堪称国内小镇运营范本的乌镇而言,乌镇戏剧节、互联网大会已成为其扩大对外影响的两大品牌项目;位于北方的山西平遥,也把国际摄影大展作为年度盛事。在千年古镇的肌理中添加现代艺术元素,顺应了文化传播的宗旨,让游客感受到古镇的张力。很多失败的民俗村之所以难以吸引“回头客”,就在于其运营项目的一成不变,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亮点。
随着各地民俗小镇争相建设,同质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业内人士在分析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失败原因时认为,周边同质化、同类型的村子太多,而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离主要客流来源地西安最远。尽管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有着“白鹿原”这副好牌,但如果无法与同类项目作出区分,就无法实现其建设的初衷。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瑰丽的宝藏,传承和保育民俗文化,对延续古典之美、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民俗文化村,以恢复文化实体的方式传播民俗文化,本身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找到传统民俗的精髓,让游客更加主动积极地接近民俗文化,不仅需要外在的物质建设,更需要内在的精神传承和创意发掘。如此,民俗小镇才能让民俗精神深入人心,让传统民俗与现代思维相互交融、彼此促成。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高考预测、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