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25题知识点解读
来源:高考网整理 2020-02-16 09:41:25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阅读!
解读一:从时空特征回顾基础知识: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魏均田制形成。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大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魏晋南北朝时,三教并存,儒学危机;文学艺术带有分裂割据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解读二:从基本知识概念看时空观念
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庄园经济,士族门阀,九品中正制,玄学。
解读三:基础知识回头望
一、政治
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3)中央与地方: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初步形成。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1)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
(2)加强皇权:汉承秦制,沿袭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并发展形成“中外朝”制度。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代的察举制,这推动了社会进步。
2.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中央体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二、经济
1.秦朝
(1)农业:农业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2)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驰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2.两汉时期
(1)农业: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逐渐普及,耕种工具与技术进步。
(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之称;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大力推行抑制商业的政策,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制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三、文化
1.秦朝
(1)思想:焚书坑儒,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打击和压制。
(2)文字:小篆成为官方文字,隶书出现。
2.两汉时期
(1)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2)科技文化: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二、经济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道教兴起;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
(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
解读四:常考的难点重点解读:
秦汉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1.秦朝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2.汉代的重农抑商
(1)历史背景
①打击商人投机取巧、囤积居奇等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现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
②汉初生产凋敝、社会经济不发达,而商人却与国家争利使得商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③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道德规范、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下社会风气的影响。
(2)主要表现
①保护自耕农经济。汉初在秦朝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
②打击商人活动。从政治上看,贬低了商人地位,从经济上看,加重了对商人的赋税。
③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与方式,重农抑商政策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而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
(3)历史影响
①积极作用:促进国家农业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打击豪强,维护国家统一;经过汉代的实施及推广,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指导思想。
②消极作用:导致人们思想上的保守落后,不利于思想上的解放和创新;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历史习惯与惰力。
2、汉代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上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
3、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统治集团更新
①“布衣将相之局”形成,刘邦及其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低微,在汉初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
②士人政府出现,汉武帝时代,建立察举制度和旨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学制度(中央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最终形成了“士人政府”的新局面。
③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2)世家大族崛起:察举制的选官标准逐步从品德才能变为门第族望,大族大姓通过左右社会舆论,操纵选举,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力量,通经入仕,形成了一批累世公卿的家族。
(3)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4)治国思想的调整:儒学成为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官员的选拔以儒学为准,儒学成为统制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
(5)法律建设:汉武帝后,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导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并对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支配性作用,其主要表现是董仲舒倡导的“引经决狱”之风的兴起。
4.中国古代庄园经济
(1)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而来。
(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4)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
5、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对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王朝:统一了国家主流思想,稳定了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3)对社会:“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对选官:儒学家得到重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研习儒学经典氛围的形成。
(5)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6)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
(7)对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6、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1)概况: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2)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
7、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8、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反映的历史特点
(1)体现了江南迅速开发:科技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乐府诗、王羲之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敕勒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体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
(4)体现了佛教盛行: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5)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朝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方的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高考预测、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日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