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 冲刺阶段高考作文复习的“五定”策略(4)

冲刺阶段高考作文复习的“五定”策略(4)

2019-12-31 10:02:21立恒语文



  四、定技法

  作文技法千千万万。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作文应试技法类的书籍更是多如牛毛。面对如此庞大的技法队伍,考生在冲刺阶段又当如何取舍呢?笔者的经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筛选并确定两三种技法反复锤炼即可。

  从高中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这里着重谈一谈议论文的结构技法。

  高考议论文常用的结构技法有三种:“风头·猪肚·豹尾”式、“总——分——总”式、正反对比式。

  “风头·猪肚·豹尾”式。元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讲过这么一段话:“乔梦符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风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这是这一结构方式的来源。运用这一结构方式,其关键环节是写好“猪肚”。如何去做,才能写好“猪肚”呢?本文前面介绍的列举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总——分——总”式。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运用这种结构方式的关键还是写好中间部分的“分”。中间部分如何来“分”呢?常用的方法就是设置分论点。如下文:

  中国崛起的背后

  短短的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深入人心,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百姓生活日新月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而且越来越响亮……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其原因何在?让我们探究中国崛起的背后一一

  天道酬勤,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勤奋。

  "勤能补拙"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而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中国人的眼里,勤奋不仅是一种励志的精神力量,还具有伦理道德的色彩。靠勤奋,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建立了工厂,建立了现代文明;靠勤奋,我们在十年浩劫后千疮百孔的废墟上构建了美好的家园,构建了幸福生活。

  活力勃发,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创新。

  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迷信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的传统"贫油论",创新地提出了自己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理论,使我国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

  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力更生,坚持技术创新,使海尔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占领国际市场,企业才能更加兴旺发达,是创新铸造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见贤思齐,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学习。

  当我们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天朝大国的陶醉中清醒后,我们迅速打开紧闭的窗子,呼吸新鲜空气。本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高扬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实事求是的旗帜,顶住压力,不断探索,取其精华,去其糟粒,学习、借鉴了国外大量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我国在几十年间发展为一个现代化强国。

  众志成城,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凝聚力。

  2002年世界发生SARS疫情,中国也在所难免,但伟大的人民仅用七天就建造了一座有一千张病床的隔离医院,强大的凝聚力震撼了全世界。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高效率救援行动令西方国家瞠目结舌……在大灾大难面前,13亿同胞,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展现出"团结成一体的中国"的惊人凝聚力。

  中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崛起的背后是中国人的勤奋、创新、学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等优秀品质,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巨大资源。

  这是2011年新课标卷的一篇满分作文。这篇作文之所以被定为满分作文,原因之一就是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起笔就很简洁,要言不烦的提出议论中心,然后从“勤奋”“创新”“学习”“凝聚力”四个方面着墨,逐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申述观点,一贯而成。从技法的角度看,这位考生最拿手的技法无疑是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来结构文章主体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这篇文章体现得充分、鲜明,运用得也非常成熟。

  正反对比式。顾名思义,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取材、论证,在正反对比中彰显中心论点。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是论述过程更加严密,见解更具说服力。如下文: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

  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

  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本文先从反面入手,举例论证,指出“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接着又运用举例论证法从正面论证,分析了学习的好处,最后总结归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思路清晰,对比鲜明,可称得上是一篇成功运用正反对比式结构的典范之作。

  对上述三种结构技法,在冲刺阶段,考生不必都掌握,考生可从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爱好、写作特点出发,确定其中的一种反复锤炼,不断完善,力争完美。从近几年各种媒体刊发的高考满分作文来看,只要运用得当,用这三种技法中任何一种技法写出来的作文,都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标签:2020高考 高考语文 复习方法]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高考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