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二(3)
来源:网络资源 2019-09-18 16:09:00
板书:二、特点:
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教师:由于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变化,导致风向随季节而发生变化。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气压变化最明显,进而引起亚欧大陆东部的风向随季节发生较大的改变,这就是季风,东亚的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仅带来了气压带的变化,还有风带的变化,那么到底风带产生了何种变化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8页的活动,分析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的盛行风向、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等一下再一起来分析。
板书:三、季风:
1、东亚季风:
形成原因:
分布地区:
2、南亚季风:
形成原因:
分布地区: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看东亚,冬季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西北风。
教师:夏季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东南风。
教师:冬季风由大陆的冷高压吹出,夏季风也是由洋面而来,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教师:东亚季风主要影响哪些地区?
学生:……
教师:主要影响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
板书:三、季风:
1、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分布地区: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
教师:大家再看一下南亚地区的季风,冬季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东北风。
教师:对,这也是从亚洲高压吹出的风,受地转偏向力偏转成为东北风。夏季又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西南风。
教师: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教师: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它是夏季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所以它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它主要影响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
板书:2、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分布地区: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
教师:大家再看一下东亚地区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夏季风从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吹来,暖而湿;冬季风从陆地上的冷高压吹来,冷而干。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还有东亚和南亚冬夏季盛行风向,以及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显著,大家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
1.郑和下西洋,从长江入海口刘家港出发,到东南亚和南亚。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返回可以顺风推舟?
2.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与撒哈拉沙漠大致位于同纬度地区,但气候差异如此明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大家可以通过讨论、上网搜集资料等方式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讨论。
板书设计: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一、分布:
1、1月份:冰岛低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2、7月份:亚速尔高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二、特点:
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三、季风:
1、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分布地区: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
2、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分布地区: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了教材上的活动及地图,让学生相互讨论,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因为教材的这一节的文字较少,如果只看文字,学生很难理解,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联系起来。本节课主要结合了课本上的活动及地图,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对图的分析,以及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通过教材的图文结合,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最后对东亚、南亚季风的分析,是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最后的思考题,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虽然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其季节移动,还有热力环流等知识,但由于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师生活动和学生思考讨论的环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因在之前简要复习一下
本节课需要的简单的知识。导入也不够新颖,精彩的导入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要注意导入部分的选取。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高考预测、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日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