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优秀作文
2019-05-03 11:08:32高考网整理
“中国味”里的精神还乡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语言的丰富表达,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生活抽象、深邃而又敏感的一方角落。从奏到唱,从古至今,从内及外,多样的音乐形式,让我们在领略品味的同时,认识、感受并思考着生活的种种。
于我而言,古等、琵琶、二胡……这些镌刻着“中国风”的乐器,似乎称得上是我音乐的启蒙。那些音域宽广、极富表现力的演奏,似乎天生就带着一种浓厚的、刺激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气息。我把它归功于乐器和乐曲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中国味”。直到有一次,有幸看到了方锦龙先生的演奏。他用一把琵琶,将古琴、京韵大鼓、印度的西塔琴、西班牙的响板、吉他等乐器形式悉数演示。震撼之余,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音乐其实没有国界。难怪有人会感慨,在异国的音乐、异域的音调中,依然能看到“中国味”的影子。是的,纵使音乐本身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形式以及语言,但音乐背后承载的其实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浇灌和历史积淀。我们对于“中国味”的感知,本质上就是一种根植于心的文化自觉。
其实,音乐的传播或许有着更大的深意。对这些中国风格、中国特质的乐曲的精细化探索,不只是一次艺术的交流共享,更是我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种反哺。我们理应相信,中国音乐能在世界层面上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播。这不仅是我们作为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更是吾辈应当肩负起的传承文化的使命。
这是一个绝不止于音乐的命题,而是一个不只有走出去”,更有“找回来”的过程。贝聿铭先生留美数十载,为各国设计各式建筑,斩获无数奖项,却依然强调着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少年时代,乃是血统里的根。他所经手的香港中银大厦,恰到好处地代表了“中国人的雄心”;晚年退休前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着他对中国文化、东方艺术透彻的领悟和表达,也是他为家乡留下的小小纪念和贡献。
艺术和文化之所以能够百花齐放、生生不息,就在于我们对待它们时开放的心态以及智慧的眼光。一种“中国式的眼光”,绝不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盲目自信,而是一次博观约取、去粗取精的理性加工;也不只有从墙内望向墙外,不同的身份和视角都可以在同一座城池里观赏到不同的风景。费正清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国史》,乔舒亚首提的中国模式的世界价值……这些外来人的视角,同样为我们反观自身,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解读。
所以对于“中国味”的感受和寻找,我想可以做一个富有禅意的解读。初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耳闻目见即为所得;再瞧,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本位色彩浓厚的“拿来主义”;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一种成熟、智慧、宽容大气的览物之情。文化以及艺术,因其多样,或许有不同的味道,但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历程的宏大视角里,它们该是同一副模样。
在那里,对“中国味”的寻找,想必会是一次美好的精神还乡。
相关链接:2019高考试题及答案 | 2019高考作文题目 | 2019高考成绩查询 | 2019高考分数线
专题推荐:2019年全国高考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