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2019-04-14 18:19:12本站原创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
认识论原理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 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2)联系: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5、认识总是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
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5、所有正确意识都是相同的。
(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6、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7、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很多分支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
8、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9、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高中政治基础知识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3)人大代表的职责: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08年考)
(1)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我国政体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实行民主集中制。
(3)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找国的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韵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以及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觉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重点掌握)
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08年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的宗教政策(内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5、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07年考)
(1)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2)重要因素:国家力量。
6、世界多极化
(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2l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称霸的斗争。
(3)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