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紧抓内涵、精准发力 高质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2019-02-14 20:27:29网络资源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全力推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学校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为主题,开设【盘点2018】栏目。该栏目将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展开,梳理一年来学校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成绩,喜迎学校70年校庆。
当前,国家“双一流”建设已从规划阶段转入建设阶段,学校在过去三年已完成学科布局及学科的基本建设。在一流大学进入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的新时期,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落实《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各单位的积极努力下,按照《大连理工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既定任务,紧抓内涵,精准发力,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助推一流大学建设。
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ESI前1%和1‰入选学科领域实现新进展,工程学、化学、材料学稳步前1‰,9个学科进入前1%。国际主要第三方评估中,软科最好学科共有38个学科进入排名前50%,比去年增加2个,其中7个学科进入前5%或前5;USNews排名7个学科上榜,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00,计算机首次进入前100;THE排名6个学科上榜,比去年新增4个学科;ARWU 排名21个学科上榜,比去年新增3个学科;QS排名10个学科领域进入前500,其中4个进入世界前200名。
一、坚持目标导向,实现多维攻坚建设矩阵,持续高质量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018年,《一流大学建设实施办法(推进方案)》出台,是大连理工大学对《大连理工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深入细化与分解。《实施方案》确定了6项重点任务及2类建设指标,从一级学科、学科群、职能部门3个层面加以推进落实,并提出了4项保障举措。《实施方案》以打造一流目标为引领,聚焦“加快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坚持任务导向、目标导向,明确主体责任,分层实施,加大督查与激励,实现多维攻坚建设矩阵,凝聚全校合力,成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进入“转段”阶段后的重要指南。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审视前一阶段大连理工大学一流大学建设进展情况,总结成绩、深入剖析制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一流大学建设谋划提供分析,经学校决定,由各一级学科和相关职能部门编制的《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双一流”建设年度报告》也将完成。
围绕辽宁省重点发展产业,大连理工大学主动与省市相关部门对接,向省教育厅提交《大连理工大学立足服务辽宁建设一流大学报告》,并组织20个省一流学科总结服务辽宁县域成果, 11个学科相关成果在辽宁省的智能制造、核电、精细化工等领域进行转化及产业化;向大连市科技局推荐了大连理工大学20个重点建设学科及210个特色方向,10个学科的12个项目通过“大连市双重计划项目”评审。
二、优化存量,谋划增量,聚焦交叉,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充分激发学科内生活力,推动学科建设实现突破发展。学校立足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规律,优化学科布局、谋划学科增量,经过深入摸底调研,《化环生学部学科群建设方案》审议通过,确定了化环生学部5个一级学科分别单独建设模式;《盘锦校区学科规划及建设方案》审议通过,确定培育海洋科学和其他一级学科增量;经对42所一流大学医学建设情况深入调研,校内校外共50余位专家意见的征求,《大连理工大学医学学科布局规划方案》审议通过,确定了以现有学科为基础,优先布局基础医学,重点培育临床医学等医学学科布局及建设模式,推动学校医学学科建设迈出第一步。
聚焦学科交叉,培植生长点,启动学科交叉平台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在发展传统学科同时,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借助学科交叉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组织全校对生命、海洋、仪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功能材料与理科交叉等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学科办联合科研院先后组织对科学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目标评审答辩,最终启动功能材料和分子生物学两大领域的4个平台建设。截止目前,大连理工大学共建成涉及智慧海洋、生命、纳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领域的11个学科交叉研究平台。
聚焦核心要素,把握建设内涵,发挥学科自主权,助推学科建设发力。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加大对高层次人才、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学科育人(精品教材)、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匹配、海外人才论坛)的经费投入,设立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匹配专项,对一级学科新引进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进行经费匹配,支持高端人才平台和实验室建设。一级学科建设经费年初即划拨至各学部(学院),由各单位统筹规划。以经费为杠杆,加强各学科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重点对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学科内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引进或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进行支持。截至目前,累计构建学科公共平台和前沿研究平台60余台套。经费用于支持顶尖和高水平学科约占总额度的75%,用于支持冲击“数一数二”学科约占总额度的23.8%;用于支持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经费占总经费额度的65%。为各学科尤其是“数一数二”和顶尖、高水平学科引进人才、构建学科公共平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
2018年,学科办联合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启动人才培养精品教材专项,汇集名师、学者编纂教材,形成一系列“大工品牌”精品教材,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截至目前,已立项教材50本,支持金额1000万元。联合党委人才办开展了“学科国际青年论坛”,吸引国内外青年才俊。
三、调整优化学位授权布局,完善学科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夯实学科育人基础
研判形势,动态调整,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为了更好把脉学科点建设情况,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20个学科点共组织110余名专家进校,开展摸底自评。同时,在权衡学术型和专业型发展前景基础上,以合格评估为切入点,结合院系申报情况,今年大连理工大学自主撤销1个学位点。
挖掘数据,强化分析,为学科内涵建设提供诊断支撑。大连理工大学通过数据分析、基层调研、部院合作、专家诊断等形式,形成了针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一个学校整体分析报告和四个分报告;针对第三方评价形成QS、USNews、THE、软科(原上交大排名)四大排名年度分析报告,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在学术声誉、国际合作、高水平论文占比等单项指标方面的不足,为今后重点专项建设做好参考依据;针对国际对标,形成四个学科的国际评价分析报告。同时,鼓励学科开展国际评估,进一步增进国际交流、拓宽国际视野、促进同行评议、进行分析诊断、实现突破提升。2018年,土木水利和环境学科先后完成国际专家通讯评估和进校评估,来自7个国家的33名专家学者从国际视角对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发展建言献策,副校长贾振元教授到会与学科负责人一同听取专家建议。
多维度多指标的学科绩效评体系,激发学科发展内生动力。有效开展学科建设评估是监测学科发展动态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各学科年度建设情况,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目标和双一流建设重点目标,大连理工大学继续完善了涵盖4个一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学科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与贡献,对学科年度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以此作为学科绩效发放依据,激发各学科发展内在动力。
探索民主管理、教授治校有效途径,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术繁荣。大连理工大学早在1956年就成立了大连工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屈伯川老院长、钱令希院士、程耿东院士曾亲自担任过学术委员会主任,对完善学术治理、践行教授治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教授治校的有效途径,激活学科建设动力,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校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学部(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组织架构,并明确提出所有校领导不进入校学术委员会,将学术评判与行政权力适度剥离,保持学术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进而进一步发挥教授的作用,为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为促进学术繁荣的学术氛围奠定了基础。
2018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连理工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稳步推进,正向着《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既定目标昂扬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