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 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大汇总(第7单元)

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大汇总(第7单元)

2019-01-04 17:41:22三好网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标签:高考历史 高考备考]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