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认识环境管理》教学设计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认识环境管理》教学设计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1-17 09:31:21

  第一节 认识环境管理(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管理的主要思想、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2、了解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

  3、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理解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2、结合课本图表知识和阅读材料,明确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

  3、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实例,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环境管理的意识,加强环境管理

  2、强化国家和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3、强化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

  1.实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2.环境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手段

  教学难点

  实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长期以来,在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时,大家很容易想到通过发展技术这一途径,却往往忽略了环境管理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怎样实行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又有哪些内容。我们来一起学习这部分内容。

  展示教学目标和自学提纲

  思考:针对桦甸市红石林业局森林破坏,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板书】一、实行环境管理必要性

  【板书】1.解决环境问题时技术的局限性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哈丁的文章中了解解决环境问题时技术的局限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使相应的技术措施更有效。

  【板书】2.公产与环境资源退化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案例1,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三个牧民都增加了奶牛数量后,三个农民的收益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每个牧民都可以自由地增加奶牛数量?

  3、为什么草场不能保证每个牧民都实现利益最大化?

  4、当三个牧民意识到上述问题后,为了增加奶牛数量发生争执时,应如何解决?

  5、怎样能够做到在环境退化之前就能够避免资源滥用现象的发生?

  【多媒体显示】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进行点拨,让学生了解一下内容:

  ①由于大气、水、河流、地下水、森林等公共物品没有明确的产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费用效益决策原则使用环境资源,并排放废物,势必造成滥用资源的倾向。

  ②从案例中给出的具体计算数值可以看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然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

  ③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因此单靠技术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的,它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环境管理在环境保护、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3.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教师提问】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1)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建设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体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简单地说,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2)目的: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的双重目的。其核心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实施环境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或重要保证)。

  【板书】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板书】1.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企业、政府

  【多媒体显示】通过多媒体投影教材表5.1,回答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个人和企业作用于环境的一切经济、社会行为都要得到合理的约束。因此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三个层次:个人、企业、政府。

  【板书】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最后一自然段,回答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环境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环境保护方针大计,颁布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条例和国家行动计划,以此来推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地进行。

  【板书】3、环境管理的手段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7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通过课件展示,教师点拨,环境管理的手段:

  (1)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教师说明】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公共财产,环境保护是公益事业,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多种,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由于国家和政府的最高权威性,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效地遏止环境的大规模恶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实施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过渡】我们了解了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后,下面来一起学习中国的环境管理。

  【板书】三、中国的环境管理

  【板书】1.中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教师讲解】我国一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很早就将环境保护纳入行政管理轨道,并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5.1的内容,掌握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基本方针以及“三同时”制度。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归纳。

  【多媒体显示】通过课件展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

  ①我国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20世纪80年代制定)。

  ②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于,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简称32字方针。其中,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原则;依靠群众、大家动手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途径;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是目的。其思想体现了环境管理的综合性、整体性、公众参与、促进环境与人的共同发展等先进理念。

  ③我国现行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中已经纳入法律体系中的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我国最早实施的是“三同时”制度。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行动”,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十五”期间重点实施的10项工程。

  【板书】2.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教师讲解】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十分复杂,分类体系多种多样。除了国家级法律体系外,还有地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规章。

  《宪法》是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依据和指导原则。

  《环境保护法》是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做出规定和调整的综合性立法,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又是制定环境保护单行法的基本依据。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也是我国环境法中的重要部分。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案例2,回答以下问题。

  1.加强环境管理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2.环境管理在哪些方面有待加强?

  3.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我国颁布的8部环境保护法,并指出3部相关的资源法律。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逐一进行点拨:

  1、可从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方面回答。

  2、总体来讲,我国的环境管理中法律、行政手段使用较多,但法律和政策还有不成熟之处,还存在监督力度不足、执法不严以及执法难等问题。经济和技术手段明显薄弱,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可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从环境管理的5个手段入手,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参考,或者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尽量避免空洞说明。

  【教师总结】近些年我国加强了管理环境的行政和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了污染企业对环境的危害,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和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权威性。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

  活动目的:以野生动物保护案件为例,了解环境法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执行程序,加强环境法教育。

  【提示】进行“模拟法庭”活动时,需要注意正确反映庭审程序,恰当使用法庭规范用语。准备辩论时,要细读相关法律条文,找出可能的法庭辩论焦点。

  【教师提问】加强每个人的环境法制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结论,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有两个原因经常造成犯罪人“无意识犯罪”或者侥幸心理尤其突出。

  (1)由于环境是公共物品,产权所有不明确,管理主体不直观,容易造成人们任意使用的倾向,攫取自然资源和肆意排放污染物似乎不需要付任何费用和承担责任的错觉。

  (2)环境犯罪的危害后果往往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经常是没有直接受害者,或者受害者较多,难以找到诉讼的主体,对于“受害的环境”而言甚至不可能成为诉讼主体,凡此种种属于“控告者空缺”。因此加强环境法规的宣传,让个人了解哪些行为是环境法所制止的,了解环境法是如何认定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内容将有利于减少环境犯罪,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生了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并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中国的环境管理现状。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常识,加强环境发的教育。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环境管理

  一、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1.解决环境问题是技术的局限性

  2.公产与环境资源退化

  3.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企业、政府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3.环境管理的手段

  主要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其他手段: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手段

  三、中国的环境管理

  1.中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2.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