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来源:学科网 2018-11-16 09:08:54
【知课标:心中有数】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背基础:重在落实】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 出发点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文化大革命” 原因
(1)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2)林彪和江青一伙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民主法制被践踏
(1)造反派违背宪法, 公民的权利及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2)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3)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遭到严重践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方针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措施
(1)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
(2)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 行政法、 刑法 、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法制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基本政治制度
(1)重新召开“两会”: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
(2)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2、基层民主建设
(1)依据: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表现:改变干部任免制度,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创造性的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如“海选”制度。
【品史料:思维拓展】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材料一:这个提纲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资产阶级世界观来看待当前学术批判的形势和性质,根本颠倒了敌我关系。我国正面临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高潮。这个高潮有力地冲击着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还保存的一切腐朽的思想阵地和文化阵地。这个提纲,不是鼓舞全党放手发动广大的工农兵群众和无产阶级的文化战士继续冲锋前进,而是力图把这个运动拉向右转。这个提纲用混乱的、自相矛盾的、虚伪的词句,模糊了当前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尖锐的阶级斗争,特别是模糊了这场大斗争的目的是对吴晗及其他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央和中央各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这样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批判。这个提纲不提毛主席一再指出的吴晗《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问题,掩盖这场斗争的严重的政治性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年5月16日)
材料二: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是文化大革命的首要问题。
党的领导要善于发现左派,发展和壮大左派队伍,坚决依靠革命的左派。这样,才能够在运动中,彻底孤立最反动的右派,争取中间派,团结大多数;经过运动,最后达到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
集中力量打击一小撮极端反动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充分地揭露和批判他们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罪行,把他们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
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966年8月8日)
【解读】《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显示:①它们完全抹煞建国以来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成就,歪曲国内阶级形势和党、国家的状况。②提出文化革命的目的是夺取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批判所谓混进党、政府、军队和文化领域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实质上是林彪、江青、康生一伙打着“文化大革命”的旗号、干的是否定党的领导、搞垮军队、打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勾当。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毛泽东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反而被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利用,结果通过八届十一中全会,完成了正式的组织手续,“文化大革命”就强加给全党全国了。
会后,刘少奇、邓小平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人相继受到审查和批判。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说的,“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立法的根据与原则
立法需要有两个根据,一是实际情况,二是宪法。立法前后又有两段工作。法律制定前,要做准备工作,授权决定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律制定后,实施中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法律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不能规定太细,太细了就难以适用全国。为了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一个法律制定出来以后,一般还需要制定实施细则,作出具体规定。全国性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的实施细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宪法已经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有权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还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彭真《关于立法工作》(1985年1月23日)
【解读】彭真是新时期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奠基人,1979年6月在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刚设立的法制委员会主任。在彭真主持下,我们国家不仅制定了一部好宪法,而且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立法是法律制度逐步健全的重要环节,彭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关于立法工作》是一篇重要的法制建设文献。资料显示:①法律的制定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在立法之前,需要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②法律都是比较概括的,原则的,而社会生活却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法律解释制度,要建立适应具体情况的法律效力等级体系。③明确立法权限的划分,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3.基层民主的“海选”制度
由吉林省梨树县创造的“海选”办法,各地竞相效尤。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的提名方式。由于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从一产生就受到农民广泛拥护,它与山西省河曲县创造的“人人提名、一视同仁、投票决定”的“两票制”一样,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用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如果在“一次性投票”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白钢《1998—1999年中国村民自治步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解读】1998年是中国村民自治法制极为关键的一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创造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海”,东北话是大的意思,“海选”这个十分大气而又略带乡土气息的词汇,准确完整地概括了农村选举中“普选”的丰富含义。
资料显示:①不确定候选人的“海选”选举方式,选举程序简单,选举成本较低。②村级“海选”可以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使村民们投票更能代表自己真实的意愿。③村级“海选”有利于竞选者将承诺提前,只要竞选者平时多为村民多办实事,自然会得到村民们的拥护,而被村民们最终直接“海选”出来。
“海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信息发达的大环境中,他们民主意识大大增强,要求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在这种形势下,“海选模式”应运而生。“海选模式”的产生,是中国农村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海选模式”的推广,有力地推进中国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对中国的整个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做真题: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2015·四川文综·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
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
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2.(2010·上海单科·28)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二、非选择题
3.(2013·广东文综·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4.(2011·天津文综·12)(19分)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日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