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设计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设计

来源:精品学习网 2018-11-14 19:02:50

  本文题目:高二政治教案: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难点〗

  ⑴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⑵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思维。

  ⑵综合分析能力:要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怎样进行分析又怎样进行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结论。

  觉悟方面: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如认为生产力很快赶上发达国家。)

  【重点解决办法】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是教学重点。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策三,分别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选择、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每一代人只能根据既成的经济条件、历史条件发展生产力,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因为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情况来客观的决定,不能主观随意选择)进行阐述,辅之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反例子进行说明。

  【难点解决办法】

  1、物质的概念是难点

  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根本不懂得应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 "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一是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第二,还要告诉学生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 "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是物质现象。

  【疑点解决办法】

  1、既然"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不能由人主观随意地选择",为什么又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的存茬与发展是客观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客观的,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而且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状况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为各阶级共同认可。不同的阶级,集团按照本阶级、集团的利益,主观上总是希望生产关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主观上就要选择生产关系。中国从18幼年以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都试图选择一种社会制度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当然,无产阶级也在探索,在选择。

  (3)主观选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本国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白觉地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了申国国情及世界环境,认定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样是客观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这只是体现了主观选择的科学性,体现了主观选择与历史发展客观性的统

  一,绝不意味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总结,设悬念。)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客观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引导学生粗读第一节第二框题,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这框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要点。

  学生阅读后,用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列教学: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教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8页第2自然段,由学生自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老师质疑。)

  为什么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呢?

  (学生阅读第8页第3自然段后,教师指出。)

  这是两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但不作深入地解释。)并指出:与上述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提炼出哲理,教师归纳。)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板书)

  (结合阅读课文第9页第2自然段。)提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板书)

  第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

  第三,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第9页"议一议"。进行讨论。教师以"画饼充饥"启发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的观念、思想虽然可以给人以精神动力和指导,但它决不会给人提供现成的物质生活资料,不能构成其它社会活动的物质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板书)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9页第6自然段至第 lo页第 l自然段后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索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因而受到每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另外,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投影显示生产力的客观性图表: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古到今,劳动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是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②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

  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盲目发展生产。)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第2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生产关系能否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决定。

  马克思语录:“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引导学生阅读第 lO页第3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联系历史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好归纳。)

  马克思这段语录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个过程还可以用下列图示: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板书)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变化发展一样,也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小结: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

  通过前两框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因而我们才说,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请同学们识记物质概念。巩固新课

  问答题:

  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学生复述本课时的内容。)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