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宜做:父母越说教越没用
2018-11-13 17:27:39北京考试报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逆反心理的出现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中学生逆反心理如何加以正确引导,成为摆在父母、老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话题。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领域被这样定义: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式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且与常态教育相反的情绪和行为意向。
高中阶段是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高三生精力充沛,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高三生会限于找不到正确发泄方式的困惑中,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能量突破口,盲目行动做出一些任性的事情。加上所处环境影响,高三生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非理性认识,很多时候看问题只看表面,不究实质。当教育者禁止其做某事,却又不能说出让他们信服的理由时,往往适得其反。当更多的不准和禁止出现时,实际上会带来青少年更多逆反行为的产生。
中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但不是处处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作用,因势利导,青少年的逆反行为可以发生转变。教育者若对其叛逆心理的积极方面加以正确引导,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反之,则会强化其在学业发展、行为表现、情绪适应、人际交往和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父母越是说教,孩子反而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此外,长期处于父母说教下的青少年会经常陷入自我贬低,产生适应问题。具体地讲,长期处于父母说教环境中的孩子在童年期普遍会感到无助和迷惑,缺乏自我价值感,并对父母有很强的愤怒情绪,而到青少年期,他们普遍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缺乏规则,会表现出更多外显问题行为。
行为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父母为了让孩子有好前途,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上重点学校、重点班,全然不顾孩子是否适应、是否喜欢新环境。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拼命给孩子加压,把孩子的休息时间占得满满的。父母觉得自己所做是为孩子好,可孩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们愿意按父母铺好的路往下走吗?
事实并非如此。有研究发现,有半数以上的中学生不愿占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班,他们更喜欢自己安排时间。而在父母眼中,临近高考,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父母平常和孩子的交谈内容也仅限于学习,很少顾及与孩子情感的交流和情绪的疏导。当父母看到孩子没有学习,就开始不停地担忧和唠叨。这时,孩子自觉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为了减轻内心的压力,会产生逆反行为,造成亲子对立关系。
内化问题
除了行为问题,青少年在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下表现出了内化问题,主要有抑郁、退缩、焦虑、躯体主诉和低自尊。有研究证实,父母的言语诋毁、否定和谩骂对孩子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式不同。男童可能以攻击行为反应冲突,女童则表现出痛苦或哭泣,即男孩容易出现外显型行为,女孩则为内隐型行为。如果父母在说教过程中充满敌意且并未妥善解决问题,当亲子冲突再次发生时,孩子在心里就会预期一场激烈争执的发生,并产生心理压力。长期发展会导致不健康的人格形成。
父母长期说教也会间接影响家庭氛围变化。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关系中体会到的是冷漠、疏远、不信任,就容易变得冷酷、自私,其情绪、性格也会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不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内向压抑。
3招应对逆反心理
对于消极逆反心理,父母和老师要积极寻求有效的对策,例如加强校园生活的吸引力、倾听孩子心声、加强自我教育等,努力消除消极逆反心理。
第一,父母要认识到逆反心理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第二,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能正确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父母要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的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要努力与孩子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爱护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
青少年也要学会理解大人,学会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父母,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还要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父母的教导,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展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