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提纲
2018-11-01 21:01:21学科网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农作品的引进创新、生产工具革新(东汉出现一牛挽犁,隋唐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发展(东周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改善(汉朝一年一熟,宋朝一年两至三熟)、水利工程建设(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农业灌溉(三国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制度与政策(重农抑商)、耕地面积扩大及人口增长
2.古代农民生产主要目的:满足基本生活、缴纳赋税
3.封建小农经济特点及其影响:封闭性、分散性,易致山头主义、宗派主义
4.封建小农经济与封建集权制度关系:封建小农经济是封建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集权制度则保护封建小农经济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古代手工业内容: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2.官营手工业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中国铜铁制造技术发展: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汉朝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4.瓷器发展:商朝出现原始瓷器,东汉烧成青瓷,北朝出现白瓷,唐朝出现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明朝时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5.宋朝五大名窑:定窑(河北曲阳,以白瓷为主,瓷釉洁白莹润)汝窑(河南宝丰,以天青色为主,青中带蓝,主要烧制宫廷用瓷)哥窑(浙江龙泉,以青瓷为主,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官窑(河南开封,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青为主,淡白次之)钧窑(河南禹州,青中带红)
6.丝织品发展:商朝已有织机,可织出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清朝时细密的缎成为丝织品代表
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三.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1.古代商业发展:商朝人善经商,被冠以“商人”,西周鼓励商业发展并出现工商食官,东周时期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秦汉后封建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魏晋动荡南方商业优于北方,隋唐开通大运河利于商品流通(唐朝出现邸店、早期银行雏形柜坊与飞钱)两宋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并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源,元朝大都成为世界都会,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最强大的为晋商和徽商)
2.商业贸易发展:宋朝时,时空限制被打破,草市兴起,并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3.封建土地所有制影响:造成土地兼并,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4.明清两代“专卖制度”影响:破坏了工商业正当经营,影响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维护了封建统治、利于经济协调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与社会进步
6.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保护小农经济(经济)、西方殖民者东来,防范海外敌对势力(政治)、天朝上国,无需交流(思想)
7.闭关锁国影响:一定程度起到了殖民自卫作用,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四.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扩张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容:
(1)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
2.新航路开辟原因及条件:
(1)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黄金白银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渴望日趋强烈
(3)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东西方贸易
(4)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色雷斯地区,占领东地中海广大地区,控制东西方商路
(5)葡萄牙西班牙1492年完成中央集权,希望获取海外财富增强欧洲地位
(6)欧洲航海技术发展以及火药传入
(7)科技知识进步(地圆学说)
(8)基督教传播的理念
3.四大航海家:1487年葡萄牙迪亚士、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西班牙支持)、1497年葡萄牙达伽马、1519年葡萄牙麦哲伦(西班牙支持)
4.新航路开辟影响:
(1)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局面,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3)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股份公司,证券交易纷纷出现,发生“商业革命”
(4)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利于资产阶级发展
(5)证明了地圆学说正确性
(6)殖民扩张运动兴起
5.荷兰崛起原因:地处贸易中心大西洋沿岸(区域优势),尼德兰革命获得独立(政治优势),重商主义政策实行(政策优势)
6.英国崛起原因:
(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2)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4)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了武力保障
(5)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以政策保护商业
7.世界市场拓展表现及手段: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三角贸易
8.世界市场拓展影响:
(1)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给亚非拉美带来了灾难导致其长期落后
(3)冲击了亚非拉封建体系
(4)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体系
(5)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9.自由资本主义三大特征: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五.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政治)
(2)广大殖民地市场需求(根本原因)
(3)圈地运动创造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
(4)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金)
(6)煤铁资源丰富
2.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领域与交通主要成就: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0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3.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未结合):
(1)经济上推动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发展
(2)生产组织方式由工场变为工厂
(3)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4)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5)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基本形成(欧美主导)
(6)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兴起
(7)自由资本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
(8)生活观念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9)女权运动兴起
(10)破坏了环境,带来了污染
4.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定
(2)资本主义市场扩张,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资金因第一次纺织领域大量积累
(4)劳动力、人才充足(如《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
(5)科学理论研究突破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最大特点)
5.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成功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1885年德国本茨和戴勒姆发明三轮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25年贝尔德发明电视
6.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
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结构变化:重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已经产生)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主成分
8.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1)推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2)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生产形成
(3)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掌控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
(4)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加紧了对世界的扩张和控制
(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1900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1中国无产阶级诞生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体现了两半社会性质)于外商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表现:
(1)洋纱传入,取代土纱,纺与织分离
(2)洋布倾销,取代土布,织与耕分离
(3)原料商业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3.洋务运动内容和表现:(1)创办军工企业,前期求自强
(2)后期求富,解决资金、运输、燃料等问题
(3)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南洋、福建、北洋水师)
(4)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4.洋务运动创办企业:
(1)军事工业:曾国潘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贵族崇厚的天津机械制造总局
(2)民用工业: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1873年)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5.洋务运动军事民用工业区别:军事工业资金来自政府,封建衙门式管理,产品不投放市场,封建性质;民用工业资金来自政府、民间,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产品投放市场,资本主义性质
6.洋务运动影响:
(1)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对抵御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4)对瓦解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作用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原因:
(1)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资创造了市场和劳动力
(2)外商企业利润刺激
(3)洋务企业诱导
9.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影响:
(1)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经济)
(2)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3)早期维新思想兴起(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代表王韬、郑观应)
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欧美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表现:开矿设厂、投资铁路、开设银行、强迫贷款
2.民资初步发展原因及条件
(1)西方经济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民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2)清廷为扩大税源,放弃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1895年)
(3)早期实业救国理念兴起
3.民资较快发展(1912~1919)原因:
(1)一战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扫除了一些民资发展障碍
(3)群众性反帝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实业
(5)实业救国运动推动
(6)民资受利润驱使
4.民资较快发展影响:
(1)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
(2)资产阶级进入捍卫民主共和制时期,继续斗争
(3)无产阶级壮大,为民主革命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
(4)新文化运动兴起,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5.民资萎缩(1937~1945)原因:
(1)沦陷区内,来不及迁移的民企被日军毁灭或吞并
(2)在华北,日军采用“军管理”方法将中国民企整个吞并,洗劫金银,颁布伪钞
(3)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了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4)四大家族(蒋宋孔陈)官僚资本主义(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压迫
6.民资陷入绝境(1946~1949)原因:
(1)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2)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3)国民政府加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法币),导致通货膨胀,国民政府金融体系崩溃
7.民资恢复与发展(1949~1952)原因:新中国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提供了原料与市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计民生问题
8.民资退出历史舞台(1953~1956)原因:新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改造,赎买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为苏联没有实行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八.经济建设曲折和发展
1.经济体制定义:一定经济和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
2.公有制分类:国有制、集体所有制
3.国民经济恢复计划(1949~1952)影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巩固了新政权
4.社会主义改造表现: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赎买政策,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
九.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及过程:1978年安徽四川农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委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检放政权(之前为党管企业),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所有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取代平均分配
十.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背景:
(1)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专题
(2)经济特区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建设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
2.沿海地区开放历程: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1992年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6年开始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为深圳)
3.经济技术开发区意义:利于引进外资,利于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利于了解国际行情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对不同类型国家都开放,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多层次(据各地实际和特点,通过各种行使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经济、还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5.对外开放影响:
(1)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3)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
(4)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
(5)对中国落后的本土企业造成冲击,甚至被淘汰
(6)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风险性加大
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
(1)西方文明传入(器物与制度及思想)
(2)社会阶层变动与政治力量分化,政治制度的演进(如辛亥革命)
(3)生产力发展,近代化进程加快
(4)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冲击
(5)人民素养提升,物质与经济需求多样化
2.中国铁路的发展:1876年淞沪铁路(后被拆除,因为与等级观念发生了冲突),1881年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
3.中国近现代航运发展: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4.中国近现代通讯工具的变迁:1871年丹麦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1906年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立无线电报局
5.中国影视业发展表现: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出现;1935年《风云儿女》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6.中国电视业的发展表现: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央电视台前身,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
十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经济危机实质:生产与消费问题
2.柯立芝繁荣原因:一战、二工、自由放任政策、分期付款消费方式
3.经济危机原因:社会生产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矛盾、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股票投机、生产无序化
4.经济危机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导致二战爆发
5.胡佛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6.对胡佛措施评价:(1)减缓了经济危机的激化
(2)为罗斯福新政奠定了基础
(3)采取政府干预,并非完全自由放任
(4)其失败原因是因为经济危机的惯性
7.罗斯福新政背景: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胡佛政策失败,实用主义浪潮兴起(凯恩斯主义)
8.罗斯福新政影响:(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经济发展不平等现象
(2)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扩大了联邦政府职能,建立了社保体系
(3)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避免了美国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4)告别了自由主义时代,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十三.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1945年~1973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黄金时期;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国家干预力度减弱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形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指定经济计划,避免无政府生产;扩大政府开支
3.福利国家本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体制,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4.福利国家影响:(1)减少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2)加剧了政府负担,易致人才流失
(3)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
(4)引发了社会道德危机(如希腊债务危机)
(5)降低了工人工作积极性
5.第三产业兴起影响:促进了经济竞争力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危机)
6.战后企业经营变化:(1)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缓和了社会矛盾
(2)经营者革命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提高了生产效率,形成了中产阶级)
十四.苏联初期的国家制度
1.战时共产主义(1918年~1920年)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战时共产主义影响:损害了地方自主权与中央地方协调性,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3.新经济政策(1921年~1936年)概述:
(1) 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2) 允许私人企业存在,取消了一些企业的国有化
(3) 将国家无力开发的地区租让给资本家经营
(4) 恢复货币流通与商品交换和自由贸易
(5)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施按劳分配
4.新经济政策影响: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创新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5.斯大林模式概述:(1)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质为转变为社会主义农业)
(3)管理体制方面采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6.斯大林模式评价:(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兴工业化模式,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提高缓慢,降低了生产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4)导致民主与法制不健全,对外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国家机构官僚化
十五.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内容:
农业:(1)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收购制,提高了收购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
(2)扩大了农民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3)开垦荒地(粗放式,破坏了环境)
工业:(1)中央企业管理权权力下放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
(2)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部分运用市场经济,仍为计划经济)
政治:(1)恢复集体领导(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2)平反冤假错案
2.赫鲁晓夫失败原因:急于求成,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晚年变得保守
3.赫鲁晓夫改革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人民思想解放
(2)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新时代
(3)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思想混乱(否认斯大林)
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内容概述: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坚持集中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扩大农场自主权,发展重工业
5.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内容概述:
经济改革(1985年~1988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高度集权——地方自主;单一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
政治改革(1988年~1991年)
6.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没有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
十六.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1973年)形成背景:美国称霸需要、原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吸收经济危机教训、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战后的国际资本流通需要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行):宗旨是致力于欧洲战后经济复兴,后变为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4.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标准和基础,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恢复了世界经济,加强了(不是使得)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霸权地位)
5.关贸总协定(1947年)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6.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IMF、WB、关贸总协定
十七.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特点:大国主导,南北合作,减免关税同步性,战略过渡性
3.NAFTA近十五年任务: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
4.APEC(1989年堪培拉成立)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
5.APEC特点:开放性,松散型,自愿性,区域次区域边缘性
6.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影响:技术援助支持,引入资金,扩大就业,民族经济受到冲击,环境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面临风险
十八.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要点概述:前提为冷战结束;动力及物质基础为生产力发展;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直接动力是经济活动自由化;促进因素是国际型经济组织(IMF、WB、WTO等)
2.发展中国家对策: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政策,积极主动谋求发展
3.经济全球化影响:使世界紧密联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利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国际关系,利于世界反腐;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与风险性,引发全球生态危机,文明冲突
4.WTO成立背景:关贸总协定存在弊端,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摩擦加剧
5.WTO(1995年成立)任务: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经济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取消贸易壁垒。(WTO独立于联合国之外,而IMF与WB有联合国性)
6.中国加入WTO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使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引发中西文明冲突,利于我国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