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语文知识点 > 高考文学常识大全: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文学常识大全:古代文化常识

来源:瑞文网 2018-10-09 13:28:55

  高考正在紧张的备考阶段,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高考,高考网小编整理了《高考语文字形知识点总结》,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关于古诗与星宿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

  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一740),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3.“山中人王维白。”(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6.关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班固,字孟坚:“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

  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欠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

  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

  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

  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

  7.关于古诗文与名和字

  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一语。

  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一句。

  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语。

  清代的奚疑,字子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语。

  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出匀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一语。

  8.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清u',以示虔诚)、递上国书。

  《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持节、带礼物。

  9.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有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其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侵略。

  10.关于中国古代的“养老”思想

  这种“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有所体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反复阐述的观点,表现了他推行仁政、以儒家的仁爱思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

  二、关于“课外延伸”

  1.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的指示作用

  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命名之初至少如此)。

  2.对古代避讳问题的认识

  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反映了我们民族崇尚礼仪的精神。但是,避讳不能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就适得其反,变得可笑或者可恶了,如同钱良臣之子闹出的笑话一样。孔子的母亲名颜徵在,他在说话时都不避讳“徵”“在”二字,如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论语,八佾》,说“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他只是不同时称“徵在”而已,这样的避讳还是比较可取的。到了后世,避讳之风愈演愈烈。唐朝的李贺因为父亲名晋肃,与“进士”音近,迫于世俗的压力,终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无缘仕途,英年早逝,韩愈愤然为其作《讳辩》一文以鸣不平。这样的“避讳”真是害人不浅。在现代社会,对父母名字的避讳也还是我们遵循的一条道德习惯,但也不能走极端,比如在一些正式的场合,该称名的时候就要称名。关于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古代节日

  古人对一年中一些特殊日子作出特殊规定,称为节日,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活动。如:

  元日——正月初一,又叫元日,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为隆重,叫做过年,现在叫春节。从五代起有贴春联的习俗。还有贴门画(神荼、郁垒或秦叔宝、尉迟恭像)、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风俗。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B,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

  上元——正月十五日,又叫元宵节、灯节,民间多张灯为戏,举行灯会、花会、灯谜会。据说最初始于汉代,而盛于隋唐以后。

  社日——立春后之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花朝——二月十二日,据说是百花生日。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民间禁火三日,据说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

  清明一即24节气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至今某些地区仍然如此。

  上巳一三月三日,人们多至郊外春游,水边宴饮,以祓除不祥,叫做踏青。

  浴佛节——四月八日,据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寺庙皆有盛大佛事活动。

  端午——五月五日,又叫端阳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还有门前挂菖蒲、白艾,洒饮雄黄酒,襟前挂衣香粉荷包等习俗,据说可以避瘟疫。

  伏日——一般约指初伏第一天,农家要歇伏避暑,举行酒宴。

  七夕——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结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据说始于汉时。

  中元——七月十五日,迷信的人认为是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日,月明而圆,潮水最大,是赏月和观潮的盛大节日。有祭月、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等民间习俗。

  重阳——九月九日,又称重九,人们带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避邪气。始于战国,而盛于南北朝和唐宋。

  冬至——即24节气中的冬至之B,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所以也当作重要节日之一。

  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

  除夕——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岁除,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儿童有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