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省高校学费"涨声一片":最贵的一年达3万
2018-08-22 11:36:34新浪教育
近日,全国高校纷纷开学,准大学生们很快就要成为大学新生了。在开学之际,上大学需要多少学费自然是考生和家长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据了解,随着物价水平大幅攀升、高校教育培养成本不断增加,现行收费标准已无法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行。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省高校纷纷开启“涨价潮”。
根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多数省份相继调整公办高校学费。2014年,天津、浙江、江苏等10余省份相继调整公办高校学费。2016年,江西、广东、内蒙古和海南也确定了本省高校学费涨价方案。
最近几个月,媒体也相继报道了河北、安徽、云南、陕西等省份“涨学费”的消息,这些省份基本都确定了涨价方案或已启动学费调整程序学费。而从几个省份公布的方案来看,一本和二本高校涨幅相对较小,民办高校成为涨学费主力。
四省高校涨学费,民办高校成主力
安徽:已启动学费调整程序学费,今年暂不上涨
今年3月23日,安徽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调整听证会正式召开,会上公布了安徽省的具体学费调整方案。
安徽省的具体学费标准调整方案如下:文科类专业4300元/生每学年、理科类专业4700元/生每学年、医学类专业5000元/生每学年;大学类拟调整为:文科类专业4600元/生每学年、理科类专业5000元/生每学年、医学类专业5300元/生每学年;艺术类专业拟调整为:8000元/生每学年。
根据拟调整方案,同时赋予高校一定的收费自主权,高校可以根据办学成本、学科建设等情况,自主决定不超过全部专业数25%的优势专业,执行学费标准上浮不超过10%政策。
不过,根据安徽本地媒体新安晚报8月8日报道,安徽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安徽省已启动省属大学学费调整程序,省物价局也曾前往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调研省属高校学费收费制度改革在经过成本监审以及多轮听证会后才能决定涨不涨、如何涨。另外,今年包括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十多所省属高校学费,较往年并未上涨。
河北:公办高校17年学费未上涨,最高上浮20%
据燕赵都市报消息,《河北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调整方案》5月7日听证,本次调整范围为河北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上浮比例不超过20%。
到7月份,经河北省政府同意,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对河北省公办普通高校学费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并适当调整了本科学费标准。
河北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调整为:文科类每生每年4600元,理科类每生每年4900元,医学类每生每年5200元,艺术体育类每生每年8000元。学费标准调整实行“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从2018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执行,在校老生仍按原规定执行(特殊规定除外)。
陕西:一本、二本增幅较小,民办高校成主力
据华商报近日报道,有专业机构近日统计了2017年和2018年陕西省高校所公示的学费收费标准,通过招考人员与各专业学费的总和,统计出了各个高校的平均学费。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与2017年相比,陕西省高校的学费均有增长,其中一批次本科平均学费增长了126.21元,占比为2.2%;二批次本科平均学费增长了206.24元,占比为3.6%;三批次本科平均学费增长了1819.89元,占比为9.7%;高职类平均学费增长了70.60元,占比为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其中一本、二本及高职专科类平均学费增长幅度不大,但因三本高校学费的基数本身较高,加之从2016年开始学费就已经开始增长,所以今年三本高校的平均学费涨幅较为巨大。
云南:10所民办高校学费上调,最高2.98万/年
近日,云南省物价局发布信息: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等10所省属民办高校已报送调整(或制定)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的备案报告,并将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入学的学生开始执行。
而这也是继2015年9所省内民办高校涨价后的第二次大规模上调学费标准。2015年,云南省9所民办高校学费集体上调,其中涨幅最低的每年上涨1500元,涨幅最高的是每年上涨10000元,而今年,10所民办高校的学费涨幅在10%以上。
从本次民办高校学费上涨幅度来看,除部分学校的个别专业学费为1.45万元/年外,大多数学费在1.6万元/年~1.9万元/年之间。而艺术类为学费最高专业,均打破2万元/年大关,其中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类专业调整后学费收费标准达到2.98万元/年。
2013年开始,全国高校学费“涨声一片”
2016年6月16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就联合下发《关于调整公办普通高校学费的通知》,明确高等院校的学费标准将上涨20.2%,而高职院校学费标准上涨约16.7%,高水平建设大学以及18个重点学科的学费标准,将在具有博士授予权的本科院校学费标准的基础上再上浮10%。
明确高校学费涨价的不只是广东,江西省今年5月就发布了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标准调整方案,规定本科生平均学费上调2.3%。内蒙古自治区和海南省也于今年3月、4月分别召开听证会并通过了高校学费调整方案。
事实上,2013年高校学费就有过一波涨价潮,湖南、天津、浙江、江苏、宁夏等地的公办高校相继调整学费,有的地区学费平均涨幅高达50%。
据了解,2001~2006年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几乎每年都专门下发通知,要求“高校学费和住宿费标准要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得提高”;2007年5月,国务院要求,“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 到2013年,在教育部2007年出台的关于高教学费的5年“限涨令”到期之后,高校学费标准调整陆续在多个省份展开。
高校为什么要涨学费?
据了解,物价上涨、高校生均培养成本增加都是高校学费涨价的主要原因。
就学费标准调整原因,根据今年5月召开的河北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调整听证会指出:
一是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逐年提高,河北省现行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制定于2000年,已17年未做调整,本科(一般专业)学费标准在全国排第20位,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根据河北省物价局成本监审结论,2015、2016、2017年河北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生均培养成本分别为17810元/年、19633元/年和22027元/年,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是改善高校办学质量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河北省高校在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口,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
三是保障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当前,河北省正在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办学实力和创新能力,迫切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分担,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针对学费上涨,2016年海南省有关专家也表示,海南省高等学校的各项支出不断加大,4所本科院校生均培养成本从2006年的1.2077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2.2311万元,8年增长了84.7%。
江西省教育厅相关人士也表示,在高校学费标准调整过程中测算出2014年省内高校生均培养成本平均值为1.91万元/生,由此确定调高高校学费。
建立合理上调大学学费的机制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表示:“中国在有限的财力下,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超过4%,有人提出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但是我们国家有大量贫困、失业人口需要救济,有农业、医疗、养老等多领域需要国家财政补助,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太多。”
孟安明认为,国家应该暂缓考虑扩展义务教育的年限,还是维持九年义务教育为好。
此外,他还表示,大部分高校的学费在每年4000元至6000元之间,低于许多幼儿园一年的学费标准。与此同时,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已经非常巨大,而随着物价的上升,大学的办学成本也在逐年提高,因此他建议国家应该建立合理上调大学学费的机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如GDP的增长情况和物价的上涨水平,每年调涨3%左右。
在上涨学费的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助学金和贷款等方式,保证困难家庭的大学生能够上大学。
恢复高考以来的历次学费调整
翻阅恢复高考40年以来历史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首次征收学费至今,中国高校学费上调幅度已经超过25倍,这一局面主要由3次学费上调产生,个中原因与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部的历次规定不无关系。
1989年:
高校收费改革元年
象征性交200元
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
1989年大学开始收费,象征性地只收200元,是当年城镇居民平均收入1376元(国家统计局数字)的1/7,加上其他开支,平均以每年600元算,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占居民年收入的50%左右。
1996年:
“并轨招生”
高校学费涨至2000元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一些地区学费涨过2000元,引起轩然大波。同年,原国家教委在《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高等教育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2000年:
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也正是从2000年开始,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
2013年:
学费解禁
费用涨幅超过50%
2001年至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每年都要专门下发通知,强调“高校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标准要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得提高”。
2007年,不少省份开始酝酿调整高校学费。当年5月,国务院要求“今后五年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这让高校学费调整工作又进入五六年的“休眠期”。然而5年期限一过,各地高校学费涨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