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与中外合作办学EMBA的区别有多大?
2017-05-12 14:43:33中国新闻网
2014年,中央一纸“禁读令”将国内64所高校红红火火的EMBA教育推向了悬崖边;而2016年教育部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一纸《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将纳入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划线、各学校按需调整录取”的公文,则是彻底将EMBA教育推进了深渊。
在前不久主题为“开启EMBA2.0时代”的EMBA高端论坛上,国内数十家高校的EMBA教育中心主任共同研讨EMBA教育未来发展之路。多数与会代表共同的看法是今年除了北清还是自主命题招生计划尚能完成之外,其他参加管理类联考的国内EMBA高校能够开班的不足十家,今年录取人数在个位数的EMBA院校比比皆是;甚至有一所排名还不错的985高校的学校领导层直接把今年的EMBA招生指标拨给MBA,直接不招EMBA了,这也让该校EMBA中心主任坦然自黑“就等着自动下课了”。
然而相对于国内EMBA教育今年惨烈的招生现状,前几年不温不火地中外合作办学EMBA项目倒是凭借着依然是国际通行的申请制入学模式迅速占领了国内EMBA教育的空窗期。
据了解,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EMBA项目现在还有十几个,国内排名靠前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均有中外合作办学EMBA项目,那么国内64所高校的EMBA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EMBA项目区别有多大呢?
小编经过各方面资料查阅以及电话采访,国内EMBA和中外合作EMBA项目主要的区别在招考、学制、师资、文凭等方面,就让小编以手中资料最详实的西安交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合作办学EMBA项目为例,详细为你解读其中的差别。
1、报考条件
国内EMBA要求报考考生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毕业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或专科毕业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中外合作EMBA要求考生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或者专科毕业修满108学分达到本科同等学力水平,具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其中4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
实行统考前,国内EMBA只能按照录取总人数10%的比例录取专科学历的考生,而中外合作EMBA对于专科考生则没有比例限制;实行统考后,国内EMBA在报考条件上变得与中外合作EMBA相差无几。
2、入学方式
国内EMBA需要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学校录取分数线后方可进入复试,综合成绩合格后正式录取;中外合作EMBA实行国际通行的申请制入学,无需参加全国统考。
入学方式是国内EMBA今年相比以往最大的变化,正是入学方式的变化将绝大部分年龄偏大志在攻读EMBA的企业家拒之门外;而中外合作EMBA恰恰是弥补了这片空白,这也是今年中外合作EMBA火爆的主要原因。
3、课程师资
国内EMBA共开设16门课程,课程教师40%来自境外著名大学,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并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咨询经验,60%来自国内知名教授及社会精英人士;中外合作项目EMBA共开设课程12门,其中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商学院承担3门课程的教学,其余课程由西安交通大学承担,这些课程与国内EMBA共享师资力量。
4、学费水平
国内EMBA学费为27.8万元;中外合作项目学费为24.96万元。
EMBA教育的主要成本来自顶尖师资的课酬,在师资没有本质变化的情况下,学费水平也相差无几。
5、学制文凭
国内EMBA学制为两年,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各环节且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颁发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研究生毕业证及学位证;中外合作EMBA项目学制为一年半,学员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海外硕士学位,经过教育部留学(课程)服务中心认证的海外学位证书与国内高校颁发的研究生毕业证书以及硕士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EMBA教育属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但是国内专业型硕士依然是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学位论文撰写以及答辩;而国外的专业型硕士的通行的培养模式是注重课程教学质量,无需撰写学位论文。
6、校区设置
国内EMBA常设教学校区有西安、青岛、上海、苏州、深圳,覆盖中西部以及东部沿海的大多数地区;中外合作EMBA项目由于招生名额受限,目前只在西安和青岛设有教学校区,覆盖陕西和山东两省。
综合国内统考EMBA与中外合作EMBA项目的主要异同点的分析,相信能为仍在疑惑于各种EMBA项目报考的您提供些许了解和帮助。不管怎样,存在即合理,不同的EMBA项目面向的,是不同的生源群体,让大家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和需求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项目,这也是各项EMBA开设的根本目的。而中外合作EMBA继国内EMBA并入统考后,受关注度大大提高,这也标示着在未来的EMBA教育领域里,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方式和更适应报考者自身报考条件的项目,必将更为瞩目。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