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不读书,恰恰放弃了竞争的最高手段
2017-03-15 10:03:11《大学生》杂志文章作者:俞敏洪
大学在我印象里是灰色的,因为我在北大的5年过得并不是那么意气风发。5年的学习成绩一直处在中下游,书倒读了不少,但是这与别人根本没有可比性。
你知道,你多读书,北大有很多人读更多的书啊!我也写了不少东西,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写的东西比你好得多。
我大三伊始就得了一场肺结核。大三一年,再加上从医院出来以后,重读大三大四这两年——等于一共三年时间都在病的阴影下。
不过,北大给我留下的最好的两个东西——一是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精神,到今天,它们还是我血液的一部分;第二是给我带来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这也是后来新东方能够做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是多种途径得到的。
一是不断地阅读,你总能遇到诱发你独立思考的书籍。
再有是老师的影响大。尽管不少老师都是从“文革”过来的,讲话的时候比较谨小慎微,但是一不小心就会露出狐狸尾巴。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需要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可惜的是大量的学生一直没有完成这个过程。
从八零年到八五年这5年中,我认为
全北大任何一个学生一年的平均读书量都
不会少于100本。而我是300本左右。我认
为,一个人的读书数量跟他的独立精神是
可以直接连在一起的。
很多人认为这个时代“赚钱才是王道”,读书不能直接创造效益,是耽误时间。
这种说法恰恰是一个误导——因为表面的生存竞争压力非常大,但实际上恰恰放弃了读书作为生存竞争的最高手段。就是说大家拿着原始武器在战斗,号称要生存竞争,但是忘了为自己制造核武器。
我给同学们建议:
第一个是多读书,读有思想的书、能引起思考的书。
第二个是应该认真探讨一些务虚的问题。不要老去探讨怎么做生意、怎么赚钱、要去进行思想的碰撞,让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人生哲学在碰撞中逐渐成熟起来。
第三个是如果有可能的话,对现实多一些走访。
我说的不是去旅游,而是说对中国的各个地区进行一些主题调研。当然了,骑自行车翻山越岭走西藏也算是一种体验。但是我觉得更加重要的还是去做一些实地调查,比如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毛主席不就是从调查中国农村开始嘛!再比如,调查中国的环境问题、政策问题、法治问题。这些东西能让人的思考逐渐成熟起来。
未来我可能会在写作方面靠近余秋雨《文化苦旅》的风格,在一个地方深入考察,把文化因素进行深刻的提炼和分析,给人启示。在一个国家考察一段时间以后,把这个国家整个的文化脉络、体制、兴衰等写出来。这是我的理想和期待的状态。曾有学弟问我,您拥有的最奢侈的东西是什么呢?我回答:书吧,应该是书。“奢侈”这个词,你不能用价钱来衡量。如果要用价钱来衡量,超过1万块钱的东西我几乎没有,但是从精神的丰富性来衡量,我觉得,做企业的人中,比我精神更丰富的还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