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就业不对口,这些专业太悲催
2016-12-29 14:44:27搜狐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日前共同发布《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左右。
报告通过近年跟踪调查,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报告显示,2011至2015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有小幅上升,由64%提高到66%,毕业生工作的专业相关度仍有待提高。从2011至2015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看,建筑业、教育业、金融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业累计约吸纳了1/3的毕业生。报告称“这要求高校专业设置进行供给侧改革,由供给导向转为市场需求导向”。
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明显高于专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中,医学专业最高,2015届达95%;工学与教育学专业次之为71%;再次是管理学、文学、经济学和法学专业,处于60%—69%区间那么有哪些专业一毕业就面临转行的处境呢?
1、食品科学与工程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食品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按理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该被青睐。但由于最近几年受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及食品工业普遍效益不佳的影响,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陡然增大。同一院校内部,食品专业相对于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专业而言,也是非常冷清。
就目前而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冷门专业。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质量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食品就业开始升温,但相对于经济、电子、计算机等行业而言,食品因“钱景”不佳,依然难以受到人们的亲睐。
虽然就业环境不佳,但这个专业还是很受重视的,伴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入,各项政策的落实,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会有所改善。
2、国际贸易专业
国际贸易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商务与全球营销、国际贸易风险分析与规避,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这个专业毫不夸张的说已经是烂大街了,无论985、211、公办、民办、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名字好听,其实就是国际销售,就是卖给外国人东西,这个专业,主要是英语好就能干。如果你初中英语已经可以和外国人直接交流了,那你直接可以做国际贸易了......另外,很多人四年下来,都不清楚这个专业自己学到了什么,能干什么,所以就业怎么样可想而知,当然,结果无论是实习还是最后就业都和国际贸易没有关系......
3、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专业就是九十年代的所谓企业管理专业。这个专业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本科阶段都没有设置,唯咱们国家所独有。
由于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 岗位将收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企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
这样的现实可能与许多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值存在巨大的落差。不少毕业生由于无法接受而选择离开。管理是一门“人”学问,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准毕业生们要做好转变角色定位的心理准备,切勿好高骛远而落的一事无成。
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参加实习增加工作经验是不错的职业铺垫,准毕业生们接触基层有助于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还能在日常工作中率先建立起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对于一个年轻管理者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能越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的人就越有希望获得成功。
4、公共管理
现代公共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是否将目标定位在公共利益上,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因为社会公平是作为分配的公共服务的法律和现实基础。当代新公共管理倡导是从主体的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再只限于政府和组织,进而把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区分开来。
该专业主要研究涉及公共部门(政府、非营利机构等)的问题,基本上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因为实践性太强,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随便念个MBA就能压过你本科苦读4年。当然,如果你对公共部门的事情感兴趣,比如说考公务员,那可以报一下试试;如果非常看重所谓的“就业前景”,那就别在这个专业上幻想了。
专科毕业生就业
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2015届达89%;材料与能源大类专业次之,为74%;再次是土建、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生化与药品、艺术设计传媒、资源开发与测绘等大类专业,处于60%—69%区间;农林牧渔、财经、制造、环保气象与安全、电子信息、旅游、轻纺食品、公共事业等大类专业相对最低,均在60%以下。
除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外,中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内的离职比例较高,平均在35%左右。非受雇全职工作、频繁更换工作一方面会影响毕业生的薪酬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面对这种压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依然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