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报考:貌似高大上 “坑人”专业坑你了吗
2014-05-26 10:47:19广州日报
高考临近,“别报××专业”相关话题引爆网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共鸣。观察网友互动的内容发现,医学、新闻、语言类专业被吐槽最多,此外,法学、管理学等专业也在吐槽之列。为什么貌似高大上的热门专业会成为“坑人”专业?“坑人”专业背后凸显的结构性就业难如何化解?高校是否应该变“宽进宽出”为“宽进严出”?
谭敏:至情至理侃侃而谈
李光金:衡情度理娓娓道来
练洪洋:煮酒论剑指点江山
“坑人”专业坑了谁?
李光金:纵观国内高校多年来积累的“专业病”,最典型的莫过于“赶时髦”,什么热上什么,只盯眼前无视长远。而有的学校把所谓的热门概念照搬过去,就成了一个新专业甚至一个学院。例如物联网,据统计全国已经有几百所学校设置了专业点,这些专业的设置,前无充分调研论证,后无教学资源支撑,匆匆上马,把学生当“小白鼠”。
谭敏:高校一窝蜂开设热门专业,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就业难。就拿新闻专业来说,据统计,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1994年有66个,到2005年,已达到661个,翻了10倍,学生数量可想而知。当初报考时以为前景一片光明的专业,毕业时通通市场饱和,只能要么放弃专业另谋出路,要么低职高聘,博士干硕士的活儿,硕士干本科生的活儿。
练洪洋:高校专业设置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哪个热门就上哪个,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对高校本身也是一种折磨。一方面匆匆上马的“热门专业”资源不足,教学质量难有保障;另一方面,眼下就业前景不太好的专业被打入“冷宫”,又是一种资源浪费。对国家也一样,国家需要“全谱系”人才,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人才间应该有一个合理比例,不可偏废。高校专业设置偏爱实用科学,势必导致就业率偏低的基础科学人才偏少。基础理论研究人才短缺,对国家科技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经多年空缺,折射出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弱势”。
谁是专业“挖坑人”
李光金:从政策导向上分析,高等教育过度市场化是导致高校专业扎堆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都与就业率挂钩,有关部门2012年还发通知提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而实际上,就业率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作为设置专业的参考信息,但不应该是决定性依据,像语言学、历史、考古、人类学等“冷门”专业,就业率不可能很高,但如果把这些专业淘汰了,文化还怎么传承?
谭敏: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缺乏职业规划这一环节,这也是学生容易扎堆选择热门专业的重要原因。许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埋头读书,到了高考填志愿时,对许多专业一无所知,因此,很容易选择一些看上去很美的专业,那些被吐槽最多的专业,莫不是如此。新闻记者、律师、经理等,貌似高大上,就选它了。沉醉于美妙的就业幻觉中,缺乏个人职业规划,随大流式的选择,为就业难打下伏笔。
练洪洋:近年来,大学精神的缺失和教育理念的偏离,也是出现坑人专业的原因。大学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这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旨趣。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继而进入社会,服务于社会,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大学,便把大学等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这显然不是大学的全部意义。因此,国外一些名牌大学恪守大学精神,对专业设置是非常谨慎的、固执的,不会见风使舵,如常青藤大学,就不沾新闻学专业。国内大学普遍历史较短,缺乏可以坚守的传统,难免俯仰随人,包括专业设置。
李光金:有的高校甚至把专业设置和招生当成生意来做,学生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分得一杯羹,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尽量满足市场需求,且人有我有,不能未战先输。同时,为了引鱼上钩,在宣传上使尽浑身解数,“最好”、“最大”、“第一”、“唯一”、“100%就业率”等词语铺天盖地,以至于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发布通知,不允许这类词汇在招生简章中出现。
这样一来,教学质量自然难保障,特别是那些“赶时髦”专业,基本都是临时搭的草台班子,缺乏专业老师,没有正规教材,“数学是体育老师教”,学分考核也是很随意,“宽进宽出”难免多次品。
多管齐下来“填坑”
谭敏:要让学生不至于陷入“拿文凭易、找工作难”的现实尴尬,大学变革首当其冲。不同大学的定位应该有所不同,对不同的专业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大学,如211和985工程高校,其发展方向就应当走精英教育之路,培养高端的研究型人才,而有的则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不应该所有高校都成为高等职业培训学校,不要把所有的目光都盯在就业率上。
练洪洋:专业设置之后,教学设计上也可以更灵活,以克服专业设置的不足。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自由选修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和核心课程型。共同特点为:重视通识教育、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最能够体现美国大学教育体制灵活性的是双专业制度,即同时学习两个主修专业。有些大学还采用自我设计专业的独特制度,由学生自己设计所学专业课程。我国高校也开始重视通识教育,总体说来还不够,学生过早进入职业技能培养。
李光金:同时,高校要变“宽进宽出”为“宽进严出”。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宽进”的现状不会改变,因为高校资源还在扩张,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在向前推进。这就要求在“严出”上下工夫,实际上国外高校也是如此,美国高校的毛入学率高达80%以上,但能够修业完毕取得学位者仅为50%~60%。法国一般的大学没有任何入学考试或入学筛选,高中毕业生均可进入大学学习,但入学后考核非常严格,有40%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不能获得任何学位和文凭而离开大学。韩国在大学招生计划中,专门追加了30%的名额,而在毕业时,至少保证有30%的人被淘汰。
谭敏:实事求是说,撇开宏观上的高校招生人数的控制外,坑不坑人,全在个人,际遇因学神、学霸、学渣而不同。如果真是素质过硬,专业扎实,自然无惧。有些上课玩手机,下课打游戏却又吐槽被“坑”的人,可能还得问一问:你是被专业坑了,还是被自己坑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