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玩石头“玩”进大学的男孩
2014-01-03 16:58:18北京晚报
中国地质大学的杨溢,在去年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就在校园里转悠,从花坛里抱回了一堆他之前没见过的石头。前一阵子这个低调的男生在网上火了一把,他通过学妹上传照片中背景的石头,分析其成分,判断出学妹所在的省市位置。虽然,事后证明这只是杨溢耍小聪明,跟大家开的一个玩笑,可是“人工GPS”和“学霸”的称呼从此却不胫而走。
从小迷上石头 做实验贼大胆
杨溢现在就读于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对他来说,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既是如鱼得水、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杨溢从小就是石头迷,在家里人买给他的一堆图画书中,他唯独对那些颜色鲜艳、形状奇特、名字好玩的石头着迷。“经常会在沙堆、砾石里捡到一些石头,与书上的图片一对照上,就觉得书上的世界离我并不遥远,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杨溢还记得捡到第一块让自己心爱的石头时,只有七岁。“是一颗蛋白石,很可惜没有保留下来。后来,看到一个西班牙人说,收藏者要随时准备放弃自己的藏品,我就觉得释然了。”
为了研究不同石头的组成及化学性质,杨溢在家里没少折腾。曾经做过的“破坏性实验”,现在倒也成了可以津津乐道的话题。
小学六年级时,杨溢为了验证火焰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会熄灭,就对家里的旧家具下了手。在家具里点火之后,杨溢迅速关上柜门以隔绝空气。然而他没想到,火不但没熄灭,反而越烧越大,眼看着火焰蹿过了房顶,把杨溢吓坏了。“幸亏院子周围有个建筑工地,拿沙土把火砸灭了。现在想想真后怕,因为当时家具旁边就是电话线。”从此,杨溢再也不敢这么胆大妄为了,但是对于实验的兴趣却丝毫没有减退。
上初一时,杨溢在书上看到,黄铁矿在密闭的条件下加热会产生硫单质,便想自己亲自试一试。
一天晚上,趁着家里人不在,杨溢把平时收集到的黄铁矿装在一个铁罐里,铁罐在用铁丝搭建的铁架子上固定后,下面放置改造过的多芯蜡烛进行加热。铁罐上方吊着的厚壁玻璃容器中装着水,这样生成的硫单质遇到冷水,可以凝结在瓶底上。
“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真是胆大,简直是瞎搞。首先,黄铁矿装在铁罐里,不应该装满,只装三分之一就好;另外我当时黄铁矿的颗粒磨得不够小,有指甲盖那么大,这样很容易发生炸裂迸溅。没出事儿,我真是幸运。”
但是,蓝色火焰燃烧起来的那一瞬间,还是给杨溢带来了无限的惊奇和快乐。“火焰特别亮,把玻璃瓶的水映得瓦蓝瓦蓝的,跟开了盏灯似的。”
这些超前于同龄人的知识,来自于杨溢东拼西凑来的各种学习资料。从初二时,杨溢就开始订阅《中国国家地理》,初三时开始看专业学术刊物《矿物岩石》。“一开始啃这些大论文,肯定看不懂,但是看着看着,就能慢慢梳理出其中的知识点以及格式的共性,为自己写文章提供很多帮助。”
专利拿了一堆 灵感源于生活
杨溢说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是要做科学家,这一点从来没有动摇过。最近,却在科学家的基础上,有了创业的想法。“我手上还有几个专利,创业的方向是想将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杨溢的发明灵感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上高中的时候,教室里没有空调,而到了校庆等重要节日时,学生们还不得不穿着长袖校服。饱受炎热之苦的杨溢就动起了脑筋:为什么不把空调直接穿在身上呢?经过思考之后,杨溢发明了“踏步动力水冷衣”,在鞋底放置一个水囊,水囊由单向阀连接至衣服内测的细管网,保证冷水的循环和热量的挥发。水囊分为上下两个夹层,其制冷原理是下夹层中的四水硝酸钙与十水硫酸钠发生反应产生低温,使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
有一次在客流高峰时,杨溢骑着自行车,车轮被相邻路人未支起的支架卷了进去,不幸摔伤。受伤之后,杨溢开始琢磨起自己受伤的原因。“现在的自行车支撑大多都是可绕轴转动的杆或框架,长度固定并且大于车轮半径时才能实现停车时对车的固定,不仅不节省空间,而且在交通拥挤时容易被其他自行车轮剐到,很不安全。”想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之后,杨溢想,何不设计出一款能够随时垂直收起并且杆架长度能够变换的支撑呢?
说干就干,杨溢将自己设计的垂直支撑定义为杆式支撑法:只需要挡板、滑槽、细杆、粗杆及滚轴几个部分。整个支撑安装于自行车中间部分的车架,支撑杆可以像收音机天线一样自由伸缩,行车时支撑杆可以缩短收起来,避免了与相邻车辆的剐蹭。
在高楼层上辅导班时受到启发,他又萌生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高楼热能利用系统”……从小到大,杨溢手上申请到的专利不下十几个。对于自己手上的这么多专利,杨溢显得很谦虚,“申请到的专利并不一定就代表高水平,未来希望自己的专利不再是纸上谈兵。”想了一下,杨溢又开玩笑说道,“我可以一个人研发,一个人生产,还节约了人员成本,肯定行。”
看石头断地点 逼真还原地图
杨溢由默默低调的“学霸”走入网友的视野,是因为他晒出学妹的旅游照片,并据此推断出学妹所在的省份:“一块钾镁煌斑岩岩株,可见棕黄色、灰绿色标志层条带被两条正断层错断,两断层面斜交……学妹啊这在辽宁省吧?”杨溢的答案也得到了照片中学妹的赞叹:“太准啦。”
然而,在这件事情被网友炒得沸沸扬扬热闹不止时,杨溢告诉记者,自己其实是开了个玩笑。“我知道学妹是东北人,假期也没出过远门,所以才推测是在辽宁,根本不是通过石头推理的。再说了,照片上的石头根本不是煌斑岩,而是金伯利岩。”
可能让人难以想到的是,杨溢开这个玩笑的初衷之一是为了检讨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的朋友觉得我说话太直接了,所以我这次是想做个实验。我故意说错,想看看身边会有多少朋友直接指出我的错误。如果大家都是直言不讳地跟我说,‘杨溢你说错了,这根本不是煌斑岩’,那我觉得我以后依然可以用直接的方式跟朋友们交流。如果大家都不直接指出我的错误,那我确实也得反省自己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后不能那么直接。”
可是让杨溢没有料到的是,朋友们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并不是顾及他的面子和自尊心,而是大家都没有看出这是个错误。“我觉得挺意外的,因为我们在实习的时候,每个人都见到过煌斑岩,没想到大家都不记得了。”
对于这个生活中出现的小插曲,杨溢觉得时间久了,大家自然就忘了。“凭借照片中石头的质地成分,判断出地点,也并不是件多么难的事情,只要多看看书,其实大家都可以做到。虽然有时不可能明确地具体到地点,但是起码可以划出大致范围。”
玩笑归玩笑,杨溢对待自己的本专业,却是从来不马虎的。2007年,杨溢作为少年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应邀到中国地质博物馆进行参观。在参观现场,杨溢告诉工作人员,博物馆中陈列的“电气石”和“绿柱石”两个标本的名字颠倒了。
杨溢还有一手“绝活儿”,就是能够逼真地还原中国地图板块,蜿蜒的海岸线、地质带都可以标得一清二楚。暑假在北戴河实习时,杨溢在实习基地黑板上随手画下的一张地图,竟被保留了下来。“据说,成了后面过去实习的其他学校学生的教材。”
有人问过杨溢,每天跟枯燥的石头打交道,会不会觉得无趣。杨溢回答道,所有的石头表面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是不同石头的成因、成分都各有不同的魅力。跟石头打交道,其实也能悟出一定的人生哲理。“就像我个人很喜欢水晶,但是就算是再纯净的水晶,它的表面也是有瑕疵的,这跟做人也一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