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议:体育成绩该不该引进高考
2013-03-26 10:12:25广州日报文章作者:陈小雁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江苏、山东等不少省份也都出台了政策,将体育成绩与高考挂钩。体育成绩进高考,对学生来说究竟是沉重的负担,还是治疗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良药?
反对:“应试体育”无异于饮鸩止渴
面对我国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活量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增多,近视率飙升等严峻形势,人们想到了加强体育锻炼。现行的应试教育之下,学生何来时间与精力进行体育锻炼?于是一些人顺着这个思路,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以“应试体育”来强迫学校、家长、学生重视体育运动,借以提高学生体质。呜呼,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理念。
我想说的是,以“应试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无异于饮鸩止渴。高考加试体育,是在高考天平上再加一个砝码,再竖一根标杆,对于广大学子来说,增加一个必考的科目,就是往已经负重前行的骆驼身上再压一根“稻草”。诸位一定还记得去年某地出现了一个“吊瓶班”——高三学生集体输液。谁来理解,苦逼的高三学生,他们肩上的压力有多大?面对桌面堆成小山的试卷题库,连多睡半个小时觉都是一种奢侈,哪里还有时间去操场锻炼?再添加考试科目,岂不是火上浇油。
那么,“应试体育”对提高学生的体质有多大的帮助?且不说为了分数而设计的体育项目是否合理,对学生的体质提高有多大帮助,为了考试才锻炼,显然只是临时抱佛脚,对体质的帮助不大。一个人花点时间运动一下并不难,难的是运动爱好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只有到这一境界,体育才能给爱好者带来一生的幸福,“应试体育”能做到这一点吗?
因为应试教育的荼毒,导致学生锻炼时间减少,体质下降,又以应试教育的思维、手法来化解,岂不是南辕北辙?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间,养成学生锻炼的良好习惯,唯一的出路是摒弃应试教育,将孩子“唯分数论”的泥沼中解救出来,别无他途。
赞成:体育不是增负而是减压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要说是高中生,就连许多小学生的体育课都经常被占用。户外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导致直接后果就是,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0多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据媒体报道,北京一所大学学生军训,3500人的学生规模,累计看病人次达到6000余次,还有不少学生晕倒。这样的身体状况,就算考上了大学,也是个大问题。
体育运动是一种让人受益终身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培养。可是,现在的情形却是,体育课在学校没地位,而学生回家后,做作业上补习班轮番上阵,睡觉的时间都不够,想运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将体育成绩与高考挂钩,正是以“应试”来对抗应试教育的无奈之举。一是可以通过考核上的重要性,提高体育地位,让学校重视体育锻炼,名正言顺地把被占用的体育课和课间活动时间还给学生;二是可以通过倒逼机制,让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因为体育课与其他的文化课程不同,临时突击是没用的,一定要平时就坚持锻炼,日积月累身体素质才能过关。所以,哪怕学习再忙再没时间,也必须挤出时间来锻炼。锻炼后身体素质的提高可以让人长期受益,就算高考后,没有了考核的压力,相信很多人也有了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能够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至少不会再出现军训晕倒一片的情况。
可是,不少人认为,现在的高中生应付学习已经够苦了,将体育成绩与高考挂钩,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运动能强身健体,不仅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手段,对每天面临课业压力的学生而言,不仅不是负担,反而可以减压,有益身心健康。 而体育与高考挂钩的根本目的也并非是为了考试,而是提高体育地位和体育意识,让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智、体、学、劳的全面发展。
支招:考试并非锻炼的唯一出口
谁都不能否认,“高考”二字时刻牵动着无数学子、父母的敏感神经。而最近关于体育部门正在酝酿将体育项目纳入高考的信息,更是激起了一番唇枪舌剑。有人认为,给应对文化课已颇感“亚历山大”的学子们增添体育考试,无异于委重投艰,弊大于利。当然,也有人摆出近年学生体质屡屡下降的数据,以及学校重学业轻锻炼的教学模式,认为只有把体育纳入高考,逼着大家别把锻炼抛诸脑后,才有可能健康与学识兼得。
“健康与学识兼得”,确是一个诱人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难道只有把体育塞进高考这个生硬的办法?眼下,校园中各科老师不但“抢占”体育课时间,甚至连课间操、课前活动时间都被老师们用作背单词、解方程……各科老师“抢课间”的角力堪比新楼盘推出时的抢购盛况。久而久之,学生已渐渐忘记跑跳时的身心愉悦。所以,与其将体育锻炼变成学生的负担,不如各科老师先让一步,把时间还给学生,该打球的时候就别强迫学生黏在书桌前。
其次,与学习一样,体育锻炼也是要讲求氛围的。如果学校能定期展开一些不同主题的运动会、比赛、校际间的竞技嘉年华,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这比单纯地将锻炼变成考试,更容易让学生积极地投入。比赛、运动会除了锻炼学生体质以外,还能让学生参与团体合作,体会成败滋味,不能说不是一个练就学生身心品格的好途径。
学生健康,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但现在的城市中心,商业大厦、楼盘林立常见,而公共体育设施不常见。而同样地少人多寸金尺土的香港地区,每隔两三个街区就有附设篮球场、健身设施的街心花园,各区都有免费的大型运动场和泳池。年轻人拍着篮球便可轻而易举地找到场地,出一身青春洋溢的汗水。我们期待,政府会逐步对公共体育设施增大投入。同时,会有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主把楼盘会所的游泳池、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对学生优惠开放,齐齐为社会未来的栋梁打造体育锻炼的环境。
近年,不少省市都提出了中小学要保证让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口号,但口号归口号,是否真正落实还需看各级政府、学校、老师的贯彻情况。只希望这个每天二十四分之一的时间能真真正正被学生掌握,好让他们放下书包、奔跑在操场。
他山之石 立法保证体育课时
《体育振兴法》以法令的形式硬性规定了全民锻炼日、学校体育课时和必修体育项目;学校基本每天都有体育课。日本每天锻炼2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占学生总数四成多。
越来越多的日本学校会在假期坚持开放运动场所,要求学生回校做早操,参加体育锻炼。教育部门通常会把校际体育比赛安排在假期之后的几周内,无形中刺激了学生们在假期间自觉地参加球队训练。
美国:每天2小时运动
学校里有各式各样丰富的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美式橄榄球、游泳等等,每个学生从学期的一开始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自己要参加的体育项目。
美国高中生每天2:40下课之后,下午3时到5时必须参加体育训练。高中运动赛季分秋、冬、春三季,越野长跑在九、十两个月的秋季。在这两个多月的赛季里,学生们每周的训练量平均会达到七八十公里,最多时会超过一百公里。
瑞士:优惠鼓励户外活动
瑞士境内有众多的高山、湖泊和森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瑞士当局推出一种针对13岁至16岁学生的“假期通行证”。只需300元人民币,持卡学生可参加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集体户外活动,如远足、打球、自行车、露营、划船、登山等。因此,不少瑞士人精通滑雪、划船等户外活动,同时这种假期活动还有效增强了学生应付和解决各种困难的本领,培养了团队精神。
加拿大:儿童锻炼父母减税
实行一系列鼓励儿童健康的退税措施,鼓励10岁以下的孩子每天至少坚持30分钟的运动,10岁以上的孩子为60分钟。如果孩子们连续8周参加至少每周一节的体育课,他们的父母便可以获得这项退税优惠。另外,由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的费用也可用于退税。由家庭成员支付的儿童活动费用可凭活动机构出具的税单享受退税。
法国:高考体育分占10%
小学有1/3的时间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上5个小时的体育课。另外,体育是高考必考科目。法国教育部(微博)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高中生考大学,体育是其中的一门主科,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升入大学。在高考的200分总分中,体育成绩以20分计入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