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模式能否闯出新路 解读中南大学改革试点
2012-03-27 10:18:33中国教育报
考生入场参加“综合评价录取” (中南大学供图)
考生正在接受面试 (中南大学供图)
高校自主招生,对于许多学生和家长来说已不陌生,“北约”11校、“华约”7校、“卓越联盟”9校以及复旦大学,等等,每年春节过后,无数揣着上一流大学梦想的学生,奔波于各考点,已成为一道风景。
位于湖南的中南大学,不仅有与其他高校同样的自主招生形式,还有一个被称作“综合评价录取”的招生形式,所不同的是,这个招生形式,是在高考后成绩公布以后进行的,全国仅中南大学一校进行过实践探索,此前也只在湖南进行,去年才在云南试点(今年东北大学将在辽宁省开展试点)。因为是在高考后进行,所以又有人称其为自主招生的“高考后模式”。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为什么只有中南大学这样做?与别的自主招生有什么不同?有何利弊?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中南大学,寻求答案。
新方案五易其稿
考试安排在高考成绩出来后,考生凭高考成绩向学校提出申请,只设面试没有笔试
目前在全国许多高校通行的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这一年,为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教育部先在江苏、北京等地高校试点,“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通过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2004年,这一形式在全国部分“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陆续推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百所高校在实施这一做法。
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中南大学积极参加这一招生改革,2006年,学校开始试行自主招生,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年符合条件的报名考生仅有50人,面试通过16人,最后只录取3人。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心准备,为什么报名人数这么少?为什么最后实际到校才3人?当时主管招生的副校长陈启元和招生办的同志坐下来冷静分析,原因无非3个:一是报名条件中对学科竞赛成绩要求高,符合条件的考生少;二是高考前大老远跑来面试,累且麻烦,还会影响马上就要进行的高考;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在不知道自己高考分数的情况下“自主”,考生一般是两种心态:分数刚够最好,如超得太多,那就另攀高枝了。
有没有更好的形式?陈启元等反复讨论、思考,“综合评价录取”方案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和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最大的区别,一是考试时间安排在高考成绩出来后;二是考试不设笔试,只有面试;三是考生凭高考成绩向学校申请。
招生办公室付刚华介绍,综合评价办法出台前,学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走访,搞了几个月,五易其稿。2007年2月3日,中南大学向教育部递交了《中南大学关于试行普通高考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的请示》,教育部很快给予了同意试点的回复,只是慎重起见,先在学校所在地湖南试点,而且要求不宣传、不炒作,先试验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