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论:解决异地高考必须触动既得利益
2012-03-13 11:31:06中国商报文章作者:赵勇锋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要想到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新京报》3月5日)。
倘若身处局外,以公允的眼光去看,解决异地高考,无疑对打破目前高考中存在的户籍壁垒等不公平现象有破冰意义,是顺应社会进步潮流的,也是顺应民心的。所以,那些对此充满期待的人们,在看到这则消息时,怕是如同被浇了一桶冷水,不可避免地要失望了:不影响京沪考生的所谓“权益”,又如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异地高考,从而彰显教育公平?
恕我直言,所谓京沪考生的“权益”,实在经不起推敲,相当令非京沪籍的国人“羡慕嫉妒恨”。我有一同学的同学,其成绩中等偏上,若在本省,也不过能考上普通本科而已,然而人家“拼爹”给力,得以“移民”京城,堂而皇之步入一名牌大学,令旧日同窗望尘莫及,大有“恨爹不成刚”之憾。相信诸如此类的事情十几年来大家已经司空见惯。其中是非曲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又要享有最少的竞争压力,这就是他们的“权益”,只是剖开来一看,不过是“特权的好处”罢了,其实质与“高干病房”等一切“特供”无异,均非基于“人生而平等”理念下的正当权益。保护这样的权益,就是在保护既得利益者的特权,就是在蔑视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文明社会里令人深感荒诞和悲催的黑色幽默。
其实,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未必非要纠结于户籍壁垒。因为历史遗留的问题,这个壁垒太过顽强,若是等待下去,怕是要等到花儿也要谢了。熊丙奇先生所呼吁的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变高考为社会化考试,实现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另外一种途径。并且,如果后者得以实现,对于进一步打破户籍限制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许这会引起更强烈的教育不公之忧虑,然而,我们不要忘了,乱糟糟的民国尚且可以这样做,并且在那样的教育体制里也涌现了群星灿烂的人才,我们今天又有什么理由裹足不前呢?
自然,纸上谈兵易,实践起来难,但无论如何,一个改革者,最重要的莫过于首先要坚持理想、坚守原则。如果在教育改革中回避社会公正,不敢触动既得利益群体的“奶酪”,乃至要维护这“奶酪”的合法性,又如何能让人看到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