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年高考十大热点新闻(7)
2012-01-04 10:52:12新浪博客文章作者:晨雾
七、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民间版出台
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高考的调研工作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内容之一从2010年就开始启动。当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曾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到的制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主要是指参加高考的办法。2010年有望正式启动相关办法的调研,具体办法10年内可能出台。10年时间,给人的感觉是很遥远的事情。
2011年两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候的表态使随迁子女家长看到了希望。3月10日上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人民大会堂北厅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就这一话题与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当有记者抛出“异地高考”的问题时,袁贵仁首先进行了纠正,表示“异地高考”这个词并不准确。“‘异地高考’这个词容易产生误解,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高考移民。”袁贵仁举例说,如果孩子上学在一个省份,为了争取更多的入学机会,到另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种做法是不被政府赞同的。袁贵仁解释说,城镇化建设中,随着农民工的流动,不少子女要么随父母进城,称为随迁子女;要么留在户籍地,叫作留守儿童。袁贵仁进一步透露:“随迁子女如何参加高考很快将出方案,目前正在加强调研。”
然而教育部长的这个“随迁子女如何参加高考很快将出方案”,过了半年无消息。一直到10月24日上午,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著名法学专家郭道晖等在内的十五名学者及社会人士,联名提请国务院,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张千帆等人提出,第一,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并要求教育部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只要考生提供在当地接受完整高中教育的学籍证明,就可以在当地报考。第二,督促教育部尽快研究制定统一的高考方案,在近年内实现全国统一高考;一旦实行统一高考,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将自动消失。第三,要求教育部研究制定平等的招生方案,促使部属高校不断降低本省市考生的录取指标比例,最终完全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实行公正平等的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
教育部25日回应,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专门工作组正在研究相关问题。但是百姓对这样的回应显然已经不耐烦了,他们的愿望显然更加迫切, 10月29日,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方案征集签名人数达5万余人。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一)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二)北京、上海两地,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三)父母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在工作和生活所在地连续工作和生活一年以上,根据自愿原则认定为经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的证明包括:工作和收入证明(劳动合同、单位出具证明、工资发放依据、纳税证明、社保证明等之一),租房合同(或房产证)、水电费收据等。
(四)作为以上建议的补充建议,应尽快实现本城市区域内部的中、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努力实现城市内部公办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相对均衡,居民子女能够就近上学,杜绝“择校”现象。同时,严格控制学籍的有效性,彻底消除高考移民的投机行为。
10月31日,晨雾写出《关于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的几点看法》,晨雾认为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这几年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在家长网友中常常一触即发地引来各地家长的激烈大论争,甚至出现一些十分不文明的互相谩骂。今天这个问题已经是不容回避问题。晨雾站在家长(包括大城市户籍家长和随迁子女家长)角度谈了6点看法,其中包括三个不成熟的思路:
即使不考虑城市人口控制、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复杂问题,仅仅单纯从教育部所管辖的高考行为本身分析,也不可能在现有模式下简单地实行异地高考。现有模式不论是否合理,已经维持了一种平衡,要打破这种平衡向更加合理发展也必须是一种渐进式的。
比如就拿北京来说一种简单的思路:允许了京外户籍人员在京高考,是否就应当同时将这些人员原本在外省市的那份招生计划“划拨”到北京?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全国高招计划的重新再分配问题。设想如果所有随迁子女都到北京来高考,而北京的招生计划维持不变,在高考录取问题上北京岂不就变成了“外省”?随迁子女争取到的在京高考权益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再说一种思路可以不涉及各省招生计划的变化,或者只是对招生计划的分配进行微调。那就是恢复全国统一命题高考,或者是要求所有随迁子女考生必须参加现有的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借考,凭此高考成绩回到户籍所在地录取
异地高考变异地借考。对于本来就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户籍的考生比较简单,对于本省独立命题的省份则必须为异地借考生单独划线录取,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还有一种思路,步子迈得大了点,那就是高考录取完全与户籍脱离的办法,高招计划不再向各省市分配(就像现在各个大学的自主招生计划一样),各高校自己掌握自己的招生计划和录取。考试可以是教育部统一命题全国统考,但是考生直接在各高校报名(就像现在自主招生一样),录取谁,是否还需要面试,完全由高校决定。整个录取过程与户籍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教育落后的边远省份可以采取适当预留名额的办法。这种模式下大学的自主权得到了极大的放大,省市高招办对大学的监督制约作用在消失和减弱。这种高招模式就已经十分接近美国大学的录取模式了,港台大学也是这样招生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学的公信力是否能让广大公众放心,公众担心消除了一种不公正的同时又造就了另外一种更大的钱权交易的不公正。因此晨雾认为这是最容易实现,但是最不容易通过的一种模式。
随迁子女在输入地高考问题到年底也没有个结论,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时间表。高考户籍改革,是一场注定写入历史的攻坚战,所考验的,不仅是政府化解问题的大智慧,更考验的,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决心。预计在2012年3月份的两会上还会再次掀起波澜。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随迁子女在随迁地高考的问题,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问题已经在走到我们面前。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