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卓越联盟”笔试结束,几大主要自主招生高校阵营的笔试阶段均已告一段落。对于题型和难度,各方专家也有各自解读,众说纷纭。不论是题目过于像高考,还是题目过于难,其实都说明了一件事:本次自主招生笔试题体现出的区分度并不强。或许有部分学生得益于竞赛经验或个人知识结构,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但平心而论,多数考生的分数不会拉开太明显的层次。在这样的情形下,面试成绩的高低将很可能决定自主招生最终成败。
有很多所谓的面试班将面试备战的重点放在面试技巧、谈吐、着装等方面,殊不知这正是高校面试组最为不喜的花架子。据笔者与面试教授私下交流的经验,面试官们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能够一眼看出哪些学生经受过仪态方面的突击训练。用教授的原话说就是“典型的有外壳无内容”。
固然,从面试时的谈吐、仪态上可以看出考生对这次面试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品行、处世态度,但面试的关键并不在此。对题目的回答是否言之有物,是否能体现出学习能力、思想方法、创意和探究欲望,才是高校教授们考核的重点。
有些家长和学员认为面试题千奇百怪,无法准备,实则再发散的题目中都蕴含着一定规律,也都蕴含着各自的命题意图。从往年真题来看,面试题目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指向了某几种具体的素养或能力的考察:
第一类可以称为个人性命题。
这类题目的典型特点是与考生本人、报考学校及专业息息相关,例如“你个人最喜欢的电脑游戏是什么?为什么?”或“你对我们学校怎么看?”等都是典型命题。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面试开始的引入部分,着重于考察考生本人的性格、兴趣和未来的专业规划,以及,报考本校的诚意。在回答类似问题时,千万不能作伪,也不要生硬地拔高,只需要就事论事、诚恳以对。特别是在自荐材料中曾经提到的经历和奖项,更需要事先有所预备。考生要注意的是平和客观地展现自己,既不要过分谦虚也不要自高自大。
第二类题目则是时事性命题。
所谓时事,既可能是社会新闻、国际事件也可能是科技界的一些最新进展,这类问题最起码的回答前提是考生听说过这些事件并能简要叙述。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可以展示出考生本人的眼界宽窄,体现出考生在高考备战之外更为广泛的涉猎。这与高校近些年强调的交叉学科和宽口径培养理念一脉相承,未来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同样需要学生本人具备这样的视野,具备对各学术领域高精尖信息的收集和了解。在答题中,要避免偏激和情绪宣泄,既不要“愤青”也不要“五毛”,凡事多用较为辨证理性的态度来看待。
第三类题目,也就是考生和家长们认为的备战难点,是开放性命题。
这类问题最能体现出自主招生面试天马行空的特点,比如今年复旦千分面试中的“设想20年以后一个典型的早晨”及“如果你遇到了劫匪,你打算如何用智慧把他们制服?当媒体把你的事迹报道出去后,你觉得会产生哪些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等,这一类题目的考查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场应变能力;2,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思维的条理性和全面性;4,创造力。有些题目本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和应试答题大为不同。因此考生们只需要放平心态,以不变应万变,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即可。在答题时如果一时找不到思路,就迅速以高中学科为纲进行知识检索,通常可以找到应用于题目中的课内知识。在作答时,要注意分类讨论和分层递进的思路。
除了以上这三类题型外,有时某些学校也喜欢问一些知识性的问题。这类题型,特别是涉及到高校学科知识的内容在近年来已经有所淡化,但也偶尔会被考到。考生在此很难做得面面俱到,有些知识也确实超出高中生能够理解的范畴。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大方坦承地承认自己不会即可。这比“你的杯子已经满了”或者“半瓶子咣当”要更能赢得高校教授们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