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考试策略:应战6大题型各有技巧
2010-11-03 15:29:52东南快报
高考已进入最后冲刺的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让低分生多得分、中等生少丢分、优秀生得高分呢?高考名师分别针对高考试卷五大部分考题的迎战策略和应试技巧给出了具体建议。
第1部分 听力题 (分值30分)
在家练习别戴耳机也别用MP3
考生要特别加强训练第一节的5道题,这是听力题中最容易丢分的部分。5道题虽然难度不大,但因为都只念一遍,不少同学无法马上进入状态,等缓过神来,已经没有机会了。
施新建建议,在家,最好能用录音机练习,应尽量不戴耳机。如果平时一直用MP3来听,这个习惯要赶紧改过来了,以免考场上因为一开始不适应而影响到应考状态。
考生进考室后,会有个试音阶段,这时就要调整自己迅速进入状态。利用录音播放间隙,先看题,抓住关键词,预测短文内容。同时,边听边记,记人物关系、数字、时间等关键词语。要注重信息的推理和判断,争取拿满分或少丢分。
第2部分 单项填空题 (分值15分)
解题避免机械套用考点新增虚拟语气
这部分要注重语法的专项练习,它也是平时考生最花精力去复习的部分。其实,考生这个时候再挨个去复习语法的每个考点,时间和精力上都相当不够,所以,最取巧而有效的办法,就是选择几份难度适中的套卷进行训练,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根据省命题要求的说明,高考英语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3:5:2,中档题占了大多数。冲刺阶段考生应适当降低复习试题的难度,“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考生一般都有自己的错题本,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定要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及时补缺补漏。
考生在答题时,要把握整体的语境,找准命题的“点”,不可死扣语法规则。遇到较难的句子,可通过句子结构分析、还原等方式简化复杂题干。此外,还要关注今年新增的虚拟语气考点,重视连词和标点符号的作用。做题时务必要克服思维定式,避免机械套用。
第3部分 完形填空题 (分值30分)
碰到陌生词汇先跳过做完题再查阅
有些考生因为某个单词看不懂,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整篇文章看不下去了。平时练习过程中,一碰到陌生或不懂的单词,就马上拿字典、文曲星或手机来查阅。这样的习惯一定要改,因为在考场上是没法让你去查阅的。正确的做法是先阅读,再做题,最后查阅重点词。
所以,虽然有20个空留着,但考生还是要坚持先粗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精读一遍,根据文章前后分析推敲。具体判断时,应考虑动作顺序、时间关系、情感因素等,重点注意名词、动词的用法,搭配,辨析以及前后逻辑的一致。最后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第4部分 阅读理解题 (分值40分)
解题习惯不要变考前每天限时阅读
这是分值最大、考生感觉较难的部分。阅读题一共有5篇,大多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般来说,常用的阅读方法有3种:(1)通读全文-阅读问题-重点查看;(2)阅读题干-通读全文-细看选项-重点查看;(3)浏览小标题-阅读题干-带着问题阅读。考生可以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进行练习,在剩下的冲刺阶段,不建议考生完全改变自己原有的解题习惯。
碰到细节题,要先读懂题目,然后再返回原文找答案。推断题一般不能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要立足已知推断未知;词汇、句子意思的推断需依据上下文。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平时练习时要注意限时阅读。每天坚持阅读2至4篇不同题材的文章,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尝试一次性读完6至7篇文章。阅读时注重把握全篇脉络,并能据此推理和判断;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理解深层含义;了解事实和细节的同时掌握文章主旨大意。
此外,也可利用以前做过的文章进行二次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汇、了解用法、增强语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水平。还可穿插一篇完形填空及短文填词的练习,由纯粹的语法复习转向对语篇的整体理解。
第5部分 短文填词 (分值10分)
新增题型易拿满分也易丢分
这是今年我省高考的新题型,容易拿满分也容易失分。之所以容易拿分,是因为文章不长,大多130个词左右,比较容易理解,填写的单词均为要掌握的词汇。
容易失分的原因,多半是因为考生麻痹大意造成疏忽。比如书写不认真,没有注意大小写、书写不规范、拼写粗心、忘记词形的变化等。所以,考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书写的工整和词形的变化。
第6部分 书面表达题 (分值25分)
保证30分钟作答关注开放性作文
认真审题,确定体裁;找出要点,拟定提纲;谋篇布局,注意条理;确定时态,用对人称;写好首段,尤其要写对第一句;语法结构准确;在写好简单句的基础上,巧用过渡词、句,力争写出一两句带复杂结构的句子以求高分;本题应保证大约30分钟的充裕时间,务必做到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书面表达方面,加强各种题材、体裁范文的诵读,默写名言佳句,培养语感,学会阅读英语题目,关注开放性作文的训练。去年的书面表达题,就已经做到了控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训练时可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如话题讨论、环保、高三学生的身心健康、求职、研究性学习、课外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