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文虚词选择题
2010-05-12 16:31:58新闻晨报
语文高级教师 刘继鹏
要想在高考中准确解答古文虚词选择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足够的积累,即充分地把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仔细审题,要辨清题目所指,是词的用法,还是词的意义,或者是意义和用法,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三、认真进行语法和语境分析,注意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文析词,不可马虎,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我们试以上海近年来的试题为例,给同学们作些具体的示范,希望能对广大高中生尤其是高考生有所帮助。
先看2007年秋考第19题: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第一步,审题。题目要求是判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所以必须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分析,不可偏废。虚词用法相同,有时意义却不相同,比如“以”作介词用时,有“凭”、“拿”、“把”、“用”等不同意义,我们必须依据句子来辨析清楚。
第二步,调动积累。“以”常作介词来用,有“把、拿、用”,“依据、凭、靠”,“由于”等意思;“以”也常作连词,可以表并列(有时同 “而”)、表因果(因为)、表承接(就)、表修饰、表目的(用来)等。“以”有时作动词,是“认为”的意思。
第三步,具体分析。A句,“作师说”的目的是“贻之”,所以,这个“以”是连词,意为“用来”。 B句中的“是”(此)是“并、冀之士”“异统”的原因,所以这个“以”也是连词,但意思却是“因为”(有人把这个“以”看作表原因的介词“由于”也无不可)。 C句“欲以(之)立身扬名耳”中省略的“之”,是“立身扬名”的条件或凭借,所以是介词“靠、凭”的意思。D句中“卜居清旷”的目的是“乐其志”,所以这个“以”是连词“用来”。由此判定A 和D意义和用法相同
再看2008年秋考第18题: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第一步,审题。此题只考虑用法,不涉及意义。
第二步,调动积累。“为”常用作介词,可以表对象,有“向”、“对”、“替”、“给”等意义;可以表原因,是“因为”的意思;可以表目的,是 “为了”的意思。也常作动词,有“是”、“做”、“任”等意思。有时还作名词用,是“行为”的意思。如果“为”在疑问句末,就是疑问词,如“何辞为?”
第三步,具体分析。依据古代汉语知识,可知直接跟在“所”后面的词,不是动词就是介词,例如“所作所为”、“所以”。由此可以判定B句中的 “为”是动词。A、C、D句中的“为”都与行为动作的对象有关,所以都是介词。因此,选定B。
三看2008年春考第19题: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鲧窃帝之壤
B岂帝之所爱耶
C余恐学者之至于斯
D而唯异书之信
此题也只要考虑用法,而不论其意义,所以只要作出准确的语法分析,就可以顺利解决了。A,“鲧窃帝之壤”中“窃”的宾语是“壤”,而这个“壤” 是“帝之壤”。所以“帝之壤”是个偏正短语,“之”是结构。B项“岂帝之所爱耶”中,“帝”为名词,“所爱”是动词,构成主谓短语,所以这个“之”处在主谓之间(这是按标准答案分析的,对此项有不同看法,这里就不讨论了)。 C项“学者之至于斯 ”是“恐”宾语,而这个宾语也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这个 “之”也是处在主谓之间的。而D项的“唯……之……”(“唯……是……”如“惟利是图“)是古文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这个“之”是表示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这样,我们就准确地选出了B、C。
如果我们能够如此分析,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2009年秋考的第19题,选定C项,因为两句中的“为”都表判断,都是“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