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新课改:允许学生跨班跨年级上课
2009-12-18 15:48:13华西都市报
2010年秋,成都市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昨日,成都市教育局制定的《成都市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工作实施意见(讨论稿)》和《成都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指导意见(讨论稿)》正式出炉,对课改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明确的说明并规范了学分认定标准。成都教育局负责人表示,该方案还将由各区(市)县教育局、直属高完中等教研人员讨论后,做进一步修订。
四川新课改最新动态:
新课改·学分
高中毕业需修够144个学分
根据《方案》,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课程由选修一和选修二组成,选修一是国家课程,选修二是学校课程。
高中三年,每个学生必须在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大学习领域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还要获得28个以上选修学分,其中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 6学分。每个学生总计必须达到144个学分方可毕业。
新课改·课程
新课程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
新的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课程结构将分为三个层次:最上层是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高中课程的基础结构。比如语言与文学这一学习领域下设有语文和外语两个科目;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下设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科学学习领域下设物理、化学、生物科目;技术学习领域下设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科目;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下设体育与健康科目;艺术学习领域下设艺术或音乐、美术科目;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下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科目。
新课程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而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知识,在技术学习领域中,学生可以选修建筑设计、现代农业技术、机器人制作、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喜欢那个模块就选修那个模块。
新课改·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23个必修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它的实施分为二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
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含义及特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安排在高一上学期,每周2学时。
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15个学分,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每个课题3学分,三年必须研究5 个课题,每个学期至少1个课题。方案二:每个课题5学分,三年必须研究3个课题,每年至少1个专题。各学校可根据本校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提出新的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设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
社会实践的实施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每年一周,三年共3周;组织形式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社会实践的6个学分中,校内实践最多2个学分,校外实践至少4个学分;军训作为社会实践的独立部分,为2学分。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满2个学分。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社区服务应该在课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以服务小组为重要活动单位。
被服务者意见成学分认定依据
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依据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题研究成果;有课时保证;有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社会实践由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来认定学分。学生根据需要选修网上课程及社会教育资源提供的课程,其修习的学分,由所在学校作出相应规定后予以认定,但最高不超过6学分。
对于未经在校修习已经达到课程修习水平要求的学生,允许通过相应的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由学校认定其学分。
对于学生考核未能获得学分的模块可以进行补考,补考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补考仍不合格的模块,允许重修或另修其他模块。在达到该学习领域和科目最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跨科目、领域选修其他模块。
新课改·上课
实行“走班”制学生可跨班上课
原则上,高中三年必修课以行政班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管理,辅之以教学班组织教学。学生选课后,按选课人员形成教学班,允许学生跨班或跨年级上课。在教育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探索打破班级或年级体制安排课程,实行“走班”制。
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按学科课程进度安排必修课,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安排选修课,力求每天所排课程不超过5门。选修课程中某一个学科、某一模块的知识需要其他学科知识支撑,或选修课的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有递进关系的应按顺序开设,没有递进关系的可平行开设。建议每门课程的周课时数为偶数,如每周2节或每周4节,选修课最好2节连排。
学生选课以学期为单位,即一次选定本学期内两学段所有想修习的课程。学生选课在每学期末进行,学校在下学期开学前基本完成排课。
省教育厅要求25名以上学生选修的课程,学校必须开设;11-24名学生选修的课程,学校尽可能开设;少于10名学生选修的课程,学校可以不开设。学生选课最低开班人数可少到20人,并允许部分优秀学生跨年级上课。
新课改·手册
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如何选修课程,是学生实现人生设计、了解社会需求和升学后大学专业设置的重要环节。对此,《方案》指出,学校应当在选课指导工作中让学生了解目前学业,大学专业和社会职业需求,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所选课程上的前期学习效果,便于学生及时调整,以期通过指导学生选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学校要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从各方面为学生做好指导工作。
相关新闻
新课改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根据《成都市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工作实施意见(讨论稿)》的意见,校长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实践者,是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根据成都市教育局的要求,负责组织落实成都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落实本校相应的领导机构和专家支持力量,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新学期开学前,要制定本校课程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和新学期工作计划。
各学校要严格按照成都市统一校历安排教学,不得随意增减课时。课程安排,各普通高中要在每学期开学前1个月制定出排课方案,要全面把握普通高中的课程内容,做好学分分配和课程安排。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学校课程表》并组织实施,各区(市)县中教科要严格把关,教研部门要及时指导。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