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社会实践”何以变成烦心事
2009-09-01 21:05:57网络资源
许多事一套上形式主义的帽子就变了味走了样,即如这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是好事,教育部门也提倡,近两年甚至将其列为必修课,但如今它却成了许多中学生的烦心事,还未开学,不少家长便忙着为孩子奔走盖公章(8月12日《羊城晚报》)。
以己之愚钝,实在想不出这公章与学生的实践课有何必然因果关系。在社会信用体系极度不健全的现实语境下,不要说出点钱,街头小贩多大的公章都刻得出来,即便找个公司、单位的,盖个小红印,又能证明什么?可偏偏是,学校不管你公章的真假,也不问你如何得来,只要摁个红印,就交差啦。于是一件好事,变成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心照不宣,上下糊弄瞒骗走过场的形式,而这对孩子的心灵又是怎样的内伤呢?好事变成了好骗!
如此说,并无丝毫否定学生社会实践之意。当下的中国学生,不仅要有社会实践课,而且要大大地强化。瞧瞧现在的孩子,除了整日埋头于课本、作业外,国家、社会、民族,甚至于日常的生活常识又懂得多少?每遇中外学生交流,我们就感喟于中国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差,为什么?很大程度要归结于中国学生的社会实践太少。
因此,是否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应是中小学生学业上的必修课,而且应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社会进步的必修课,不但老师和教育部门要重视,整个社会都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下,学校有必要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在假期中的惟一任务,除此之外,不再布置其它课堂作业,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而在管理和操作层面,则应打破一切形式主义的窠臼,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本身丰富多彩而无定规,只要有益于学生了解、认识社会,有益于学生成长,都应予以鼓励。而考核与鉴证亦应实事求是,只认公章的做法,实在过于简单和牵强。诸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所写心得、感想或者经当事人签字证明等皆应予以认可,总之,只要学生真正从社会实践中获益,又何必拘泥于那枚小红印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