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物理知识点 > 王仁东

王仁东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9-01 21:02:54

  王仁东

  王仁东,应用力学家。长期从事化工机械、应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在破碎理论、高压容器强度和断裂力学在压力容器工程的应用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

  王仁东,原名裕大。1908年3月25日出生于上海一位爱国医生的家庭里。父亲王立才秉性耿直,热心为贫苦百姓义务治病和教学。甲午战争爆发后,为表示其对日寇的愤恨,他将三个儿子的名字改为“仁东”、“平洋”和“佑中”,寓意他们日后要“平东洋”和“保佑中国”。王仁东从小受其父思想的熏陶,并深受“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立志发愤读书,报效祖国。

  1921年至1926年,王仁东在南洋中学就读,成绩居全班第一。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曾参加五卅运动,并担任过上海学联代表和筹款部主任。1926年,他以榜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王仁东在校好学不倦,学习成绩始终居于首位。同时,他还是一名短跑名将和踢足球的好手,他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运动一二个小时,但终因劳累过度,在大学学习的最后半年里,他患了肺结核而被迫休学。当时无药可治此病,唯有静心休养而已。1935年,他复学参加毕业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大学毕业后,他先在大昌实业公司谋生。1937年,日寇侵略上海迫在眉睫,王仁东脱离公司去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工作。1938年,又转到昆明资源委员会机器厂工作,后因不满处长的腐败作风辞职回到上海老家。为了不在沦陷区当亡国奴,1939年经好友介绍,他携妻带子,经海防、睦南关(今友谊关)、柳州等地投奔广西宜山浙江大学任教。不久南宁沦陷,又随浙江大学迁至贵州省遵义。

  在遵义浙江大学的7年期间,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教授的生活也十分艰难。有的教授为生活所迫,在外兼课或搞些小本经营;也有的变得十分消沉,闲来以打麻将解闷;王仁东则抱定“科学救国”的宗旨,博览群书,钻研理论,先后为学生开设了机械制图、经验设计、画法几何、铁路机械、机构学、机械设计、材料力学等7门课程,并且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教材内容,每年总要在课中加些新的理论推导和分析之类的内容,因此他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在他到浙江大学的第二年,就被竺可桢校长破格由副教授特聘为教授。

  1946年,他经竺可桢推荐,公费去美国考察、进修。由于工作出色,于1947年在享有盛名的阿立斯却默斯机械制造公司任顾问工程师。1948年起,他又兼任美国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大型回转窑筒体应力计算和破碎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的破碎机破碎功计算公式至今仍为世界破碎行业广泛采用。在美国期间,他经常参加进步学生的聚会。1949年,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不顾个人安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王仁东继续在浙江大学任教。他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创办了化工机械专业和力学系,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带头深入工厂企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还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20余门新课,为培养中青年师资队伍和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他可说是呕尽了心血。王仁东在浙江大学有很高的学术威望,是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他被评为二级教授,并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两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在此期间,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振兴祖国科学事业的各项工作,担任了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学科组成员、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民盟中央文教科技委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和浙江省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仁东一生光明磊落,刚毅坚强,豪爽豁达,敢于坚持真理、讲真话,虽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极左路线的冲击,但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党的信仰。从1952年开始,他就向党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30年来始终坚定如一。后经浙江大学党委研究决定和浙江省委批准,于1983年3月5日追认王仁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勇于开拓悉心创办化工机械专业

  1952年,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并决定在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院校建立化工机械专业。1954年,王仁东在刚组建好浙江大学力学教研室之后,就立即被调到化工系承担筹建化工机械专业的任务。当时,我国十分缺乏化工机械方面的专业人才,于是他一面组织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苏联专家来华举办的培训班学习,一面坚持提出:“在创业阶段,决不能照搬照抄,也千万不要被外国有的成就所束缚,必须建立我国自己的学科体系。”他的这一思想,奠定了我国化工机械学科的发展方向。

  为了编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化工机械学科高级教材,王仁东不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而且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认为:要使化工机械专业象“万金油”一样地受人欢迎,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力学机械基础。1959年,他首次为化工机械专业别开生面地开出了化工机械基础课程。这门具有开拓性的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推动了化工机械学科的发展。王仁东还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且亲自指导浙江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的两位年轻教师编写化工机械专业之主课《泵和压缩机》的教材,他为他们认真地反复修改原稿和进行文字润饰。

  为了使化工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厂矿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他主张学生应紧密结合厂矿的技术革新,开展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并亲自多次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参加设计,使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经受锻炼,以利于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并挑起工作重担。王仁东在高校化工机械专业中还首次推出活塞式压缩机的大型毕业设计,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以后,当离心式压缩机在国外大型企业中开始取代活塞式压缩机时,他又立即消化国外资料,然后在国内再次首先开出离心式压缩机的课程和毕业设计,并着手编写了离心式压缩机、透平压缩机空气动力学讲义。

  此外,早在1953年,王仁东就提出了筹办研究生班的提案。他指出:“中国决不能永远完全依赖欧美栽培自己的人才,否则就会犯‘殖民地教育’的错误,现在应站起来前进一步,自己招收研究生,设立研究生班。”他还认为:只有结合科研招收研究生,才能使学科有新的发展。从1961年起,他在国内首先招收了高压容器和破碎机械两个方向的化工机械研究生。“文化大革命”后,他又同时招收了固体力学和化工机械两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他提出要用学术讨论会的方法,多方吸收周围的大量“营养”,并采用“滚雪球”的办法使研究生队伍迅速有效地发展壮大起来。他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硕士生20余名,为化工机械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公认为是我国化工机械学科的开拓者。

  呕心沥血推动我国断裂力学的工程应用

  1973年,王仁东在参加编写《国外压力容器技术进展》一书时,看到一个新学科——断裂力学在国外兴起,便主动承担了这一难度很大的新专题的编写工作。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盛夏酷暑时,旅馆里没有电扇,他就光着上身伏案写作。服务员见了说:“我们从来未见过出差的人这样拼命干的。”由于他的辛勤劳动,这一新兴学科很快就被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了国内科技界,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王仁东并不盲目地迷信洋人,他凭借自己深厚的力学基础功底,在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尖锐地指出了国外线弹性断裂力学应用于压力容器时存在的问题,大声疾呼中国今后只有发展全面屈服断裂力学,才能正确地解决断裂力学在压力容器上的应用问题。当他看到断裂力学推广应用于压力容器可以大大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有极大的影响时,便全力以赴地为推动断裂力学正确地应用于工程结构而到处奔走。

  他不辞劳苦地到合肥、上海、自贡、武汉、北京等地,为断裂力学在压力容器上的应用举办学习班、作报告、进行学术交流,还主持了由合肥通用所、上海锅炉厂和浙江大学共同协作进行的φ1010带裂纹合成塔的安全性研究工作。他不顾年高体弱,坚持和大家一起值夜班,现场指导试验,并斩钉截铁地说:“党和人民给了我们知识,现在要我们按科学说话,能用就能用,对人民负责,我们可以站在重新运转的塔顶上告诉工人同志们,请相信科学!”这一国家重点课题被成功地攻克了,并于1977年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原石油化工部鉴定、验收。它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从而开创了我国用断裂力学分析、评定大型工程设备安全性的先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我国首次从日本引进了30万吨/年大型乙烯生产装置,其中有4台1900米3大型低温乙烯球罐经组装和焊接后发现有大量裂纹。若这4台球罐不能按时交工投产运行,国家每天的损失将以百万元计,但若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更不堪设想。王仁东应邀参加了对外技术谈判。并主持了乙烯球罐断裂力学安全分析攻关组的工作。他风尘仆仆地来去于现场、试验场和谈判桌之间,不讲吃住,白天调查了解各课题组和施工现场的情况,晚上搞计算、看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当时,日方提出一份断裂力学试验报告,认为球罐出现的裂纹是安全的。王仁东从理论上进行了说理分析,指出日方断裂力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将球罐修复后再用,并增加安全设施。日方技术专家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接受中国方面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了我方近万美元的索赔。这次国际性较量的胜利,亦为我国争得了声誉。他还多次得到各部委的表扬,当时,原国家建委张百发副主任和原石油化工部孙晓风副部长都说:“浙大这样的教授,我们要。”

  在此期间,王仁东撰写了《评伊藤田中公式》、《再评伊藤田中公式》等一系列有关乙烯球罐安全性分析的论文。他说:“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但不要迷信洋人,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要走我们自已的路。”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用断裂力学来评定工程结构安全性开始为国内部分企业所接受,这时,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来以此进行评定。王仁东又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国内19个单位进行会战,他主持了第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压力容器缺陷评定规范(CVDA)》的试验、制定工作,使我国断裂力学的工程应用更趋成熟。

  无私奉献走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王仁东早年出国考察、进修时,选择了在制造破碎机、球磨机、回转窑等享有盛名的阿立斯却默斯机械制造公司,并担任该公司的顾问工程师。

  在美国,他以精确的理论分析解决了破碎功规律和大型水泥回转窑托轮应力计算等大量生产实际中的难题,使美国专家对其刮目相看。

  回国以后,他经常想到的是如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他认为:“高等学校和厂、矿、科研院所协作,不仅可获得不少科研课题,而且可以从中培养人才,带动高等学校教师梯队迅速成长和培养出许多博士、硕士研究生。”他还指出:“高等学校参加生产部门的科技攻关,特别应在上升到理论及进一步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起骨干作用。”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60年代,他带领学生下厂参加技术革新,对工厂、企业的求助者从不拒绝,总是全力以赴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例如,他支持过我国铸钢高压容器的生产;参加了国产30万吨合成氨配套氮氢合成气体压缩机设计方案的审查,并为该机校核了扭转临界转速当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大隆机器厂生产超高压容器有困难时,他又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完成了仿瑞典ASEA高温等静压绕丝高压容器的计算;70年代初,当杭州制氧机厂在设计与2000米3/时、5000米3/时制氧机配套的透平式空气压缩机遇到困难时,王仁东不顾个人得失,毅然带着铺盖住进了工厂的集体宿舍,他承担了最困难、最棘手的转子临界转速和叶轮强度计算任务,当时没有电子计算机,只能采用简单的计算工具来计算,他夜以继日地干着、算着,关键的数据,他都反复地计算和核对,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他的帮助下,杭州制氧机厂的产品顺利地投产了!之后,他又热情地指导朱国辉老师进行新型绕带压力容器的研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得国家发明奖。

  此外,王仁东还结合工厂的典型产品,理论联系实际,编出了既有理论深度又切合实际的教材,并亲自为厂职工大学讲课。那时他已年逾花甲,但仍然风雨无阻地骑自行车到工厂为大家讲课,从不请假。一次在途中不慎摔倒,他不顾流血的右臂,忍住浑身的疼痛,准时赶到厂里径直进教室给大家上课,使学员们深为感动。

  1976年以来,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一年约有近一半的时间奔波在祖国各地的厂矿企业、设计和研究单位。他去北京几十次,却从未去过长城、十三陵;即使大年初一,他还专心致志地在备课、审稿、修改文章;直到病危的前一天,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为研究生上完最后的几节课;在送医院抢救的前一天,他还亲自扑在英文打字机前打出国论文,……王仁东以实际行动履行了他经常用来鞭策自己的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收藏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