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拒录“高分低能”为何让人不放心
2009-09-01 20:36:21光明日报
据山东省教育厅透露,在今年高考招生中,临沂师范学院投档考生中有十几名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据悉,这是山东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以来,首次出现投档高分考生被退档的情况。
从改革的角度看,“山东部分高校拒录高分低能考生”的新闻,无疑值得褒奖。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见到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考招录中发挥作用了。据新闻披露,山东省今年在临沂师范学院、山东政法学院两所本科院校部分专业开展试点,省招考部门按照1∶1.2的比例投档,在这一范围内,由大学教授组成的高校专家录取组认真审阅考生电子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内容,然后提出录取建议。
事实上,从2004年起,山东作为全国四个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通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则包括了学生的选课情况、学分认定情况以及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性成果。从相关报道来看,近年来,山东省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有所斩获的。
人们看到,当素质教育真正和高考招录相关联时,这一做法同样引起争议。争议的理由在于,综合素质评价只是考生所在学校单独认定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造成高校录取方的误判,而且,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主观成分极有可能使某些人钻空子。高考分数的高低是“死”的,但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活”的,很具主观色彩,难有客观标准。在此情形下,人们担忧的是,综合素质评价分上有没有人做手脚呢?在当下这个处处弥漫着“人情”的社会里,那些家庭背景好的学生会不会由此获得高分呢?在“高考加分俱乐部”、冒名顶替上大学等事件频频曝光的情况下,人们几乎是习惯性地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潜伏着“猫腻”。尽管分数不能代表能力,但是分数这个量化的指标最起码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而主观的素质教育的评价因为会被其他因素所左右,其公信力反而打了折扣。这也是现阶段公众不敢完全把希望寄托于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
一方面高呼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真正发挥出作用时,有的人又“叶公好龙”。对于“叶公好龙”的质疑者,不能简单地责怪他们习惯于“偏好负面想象”。因为社会信任度的下降,往往使得一项好政策的推进处处被疑云笼罩。现在,最让人担心的是,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不信任,会不会使得素质教育的改革倒退或者夭折?在“山东部分高校拒录高分低能考生”引起的争议中,我们更应该理清的是,争议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而不是简单地去批评高校录取方或者质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