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语文知识点 > 作家的彷徨

作家的彷徨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8-30 15:29:03

  父亲的死,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决定从医,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医治像父亲一样的病人。然而,当他在日本求学时,从一影片上见到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遇难态度漠然,再一次刺痛了鲁迅的心,他认识到:仅有强壮的身体,是没有资格做正常的国民的。他感到苦闷、彷徨,继而呐喊了。要想改变愚昧的众人,只有先改变他们的思想,让他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变不合理的局面,才会寻找到国家及民族的出路。鲁迅彷徨过后,决定弃医从文,通过手中的笔,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当时的危机,唤起人民去抗争与战斗。鲁迅的彷徨唤醒了一代中国人,他的笔锋过处掀起狂飙,让整个国人不再彷徨。

  与鲁迅同一时代的作家老舍,原来是教书的,写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是,当他看到民国时期的种种黑暗,也忍不住拿起笔来倾诉。可是,这种业余状态的写作,毕竟缺少酣畅淋漓的抒写,他想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用他的笔把社会的种种不公描摹出来,呈现给世人。决心是有了,但是读者、媒体能否接受他吗?他沉浸于一种理想不能达到的苦闷与彷徨中。

  老舍最后决定尝试看看,如果不能成功,干脆老老实实地教书好了。他决定拿《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去试试社会的反映。“这一炮要是放响了,我就可以放胆地做下去,每年预计着可以写出两部长篇小说来。这一炮若是不火,我便再去教书,也许因为扫兴而完全放弃写作。”由老舍的彷徨可见他的内心犹豫不决,万幸的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一炮走红,否则,我们可能看不到这位伟大作家的许多好作品了。

  1985年,作家莫言写出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一批在文坛上获得声望的小说,却依然感到彷徨。他常常为找不到好的素材而着急、惆怅,他遵循着教科书里的教导,到农村、工厂去体验生活,但归来后还是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好写,脑袋里常常空空荡荡。这让急于创作的作家焦急万分,这素材可不是工厂里的原材料,那需要机缘降临才可以抓到的。

  直到莫言找到“高密东北乡”这块永远也挖不完的写作金土地,或者说在读到川端康成的《舔着热水的秋田狗》之后,他才意识到素材从来不缺,缺少的只是作家没有找到灵魂诉说的“源地”。只有找到心灵中那块长着作家熟悉的思想土地,才能找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莫言接着写出了轰动全国乃至国际的诸多作品,其中有《红高粱家族》系列、《天堂蒜苔之歌》等作品。说到底,莫言找到了自己写作的金色土地,那就是写百姓,为百姓而写。

  另一位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原来喜欢美术、文学、音乐,高中毕业后进入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在压抑的“文革”期间,他感到有诉说的欲望,可是那时候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写作,就躲起来偷偷地写,写完后把手稿塞进砖缝里。后来,他的作品一下子轰动了,他的小说《神鞭》、《啊!》、《铺花的歧路》等都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就在他写作、绘画双丰收时,却彷徨了:他感到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去做,便决定放下写作与绘画,搞起了城市文化保护来。

  天津有一条600多年的老街要拆除,冯骥才为这条街的保存不断奔波,希望当地政府能重视文化保护工作,因为天津这条街比北京的大栅栏还要年代久远,当年的北京大栅栏还是模仿它建筑的。“冯骥才在当地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结果报社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冯骥才的这类文章不能发了,连电视台也接到了这类通知。”(《文化自白书·冯骥才》张者)冯骥才只好另寻他途,和邮局联络,把这些多年文化积累的老街风景制作成明信片发行,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群众一起做保护工作。他还两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上发表谈话,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压力很大,不得不作一个折中的方案,改变原来的设计,把这些老街保留了下来。

  作家的彷徨是精神寻求裂变的发端,不满足于原有的,想突破,想超越,那种寻求的痛苦就会深深地灼痛作家敏感的心灵。但是,正如凤凰涅槃,那种彷徨与痛苦令作家浴火重生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彷徨,却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宝贵文化。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