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8-29 10:04:45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2.通用措施(23条):(1)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2)国家加强宏观调控。(3)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5)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技术武装企业,加强技术建造,形成竞争优势。(6)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7)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8)提高经营者素质和职业道德。(9)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10)实行强强联合,组建大企业集团。(11)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12)实施走出去战略。(13)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开放。(1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6)经济结构调整。(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8)提高劳动生产率。(19)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则还有:建设创新型国家)。(20)提高产品质量。(21)实施名牌战略。(22)面向市场组织生产。(23)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补充说明:以上只是一般措施,不是万能钥匙;遇到具体题目,要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怎样搞好农业?(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2)另附:A要依靠科学技术;B增加农业投入;C产业化经营;D走两高一优生态安全道路;E大力发展乡镇企业;F经济结构调整;G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绿色产品;H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二)就业维权篇
1.就业的必要性
(1)依据:①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②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③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④就业现状。
(2)意义: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评)。②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③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④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行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⑤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快现代化建设。⑥有利于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⑦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⑧有利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⑩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2.就业现状、原因
(1)现状: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就要形势十分严峻。
(2)原因: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3.就业措施
(1)宏观措施:①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②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③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④有效形式:完善劳动力市场及调节机制,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⑤重要保障:落实优惠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微观措施(宏观措施的具体化):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②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由市场引导劳动者就业。④国家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在政策上支持就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⑤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渠道。⑥调整所有制结构。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就业。⑦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⑧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另附十七大报告关于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如下:(参考)①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②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④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⑤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⑥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⑦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⑧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自主择业措施:①要转变就业观念,学会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善于展示自己的风采,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③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道德素质。④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综合性知识和专业技能。⑤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4.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国家:①积极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③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④颁布和实施劳动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企业:①遵守市场规则,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经营。②遵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③增强社会责任感。
(3)劳动者:①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的基础。②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通过投诉,协商,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④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社会公平篇
1.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性
(1)经济依据:①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②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③公平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2)意义:①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②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③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④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⑤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⑥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⑦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又好又快地发展。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⑩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2.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思想)。②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决定因素)。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度保证)。④坚持和完善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制度保证)。⑤国家要加强分配领域的宏观调控(国家政策):A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B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水手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C充分发挥财政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⑦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政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国家政策)。⑧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政策)。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优先考虑(国家政策)。
(四)科学发展篇
1.必要性
(1)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现实国情:①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A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C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D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3)具体现状:①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②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可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必须采取节能措施。③我国在能源上的供需矛盾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④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这会进一步加深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影响可持续发展。
2.重大意义(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①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②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③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④有利于防止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⑤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⑥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⑦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⑨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⑩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措施:总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国家: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完善市场体系。②加强宏观调控:A进行经济调节,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制保障。B加强市场监督,加强环境立法,加大环境监测执法力度。C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③在全社会倡导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提高公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2)企业: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②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加强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技术产业。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消费者个人: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②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④做一个保护环境节能降耗的义务宣传员。
节能减排呼唤全民行动,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事例:出行骑自行车,乘坐地铁、公交车;随手关灯和水龙头;科学控制空调的温度;使用节能环保的照明产品、办公设备、家庭装修材料等。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⑦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⑧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对外开放篇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依据:当今世界时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意义:①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②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③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④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⑤有利于经济互补,促进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增长。⑥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⑧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
2.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也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①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②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③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④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⑤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⑦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⑧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⑨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六)物价篇
1.分析物价变动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但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居民消费价格特别是食品类价格的上张,会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给人们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物价的上涨会使消费者减少对互补品的消费,增加对替代品的消费。②价格变动能调节生产。价格的上涨,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产品供应的增加。
2.面对价格的上涨,该怎么办:(1)政府:①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②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防止经济存在的过热风险。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④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各种生活必须品的供应。⑤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经济抗压能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处理哄抬物价的行为。⑦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提倡理性消费。(2)企业:积极落实中央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生产,控制投资规模,优化生产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自觉接受政府的监管。(3)消费者:去掉从众、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做理智的消费者。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避免盲目投资,控制投资风险。
(七)消费篇
1.提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业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2.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3.危害: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经济出口的依赖程度提高造成外贸顺差过大,出现过剩的流动资金,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
4.解决办法: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调高保低扩中,缩小收入差距。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④增加就业,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⑤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⑥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适度投资规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⑦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⑧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日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