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信贷综合平衡与经济发展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8-29 09:49:58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对比,不外三种情况: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在编制年度预算(计划)时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以及年终的决算中,收支绝对相等的情况是罕见的。在预算的执行和决算中,可能出现的只是两种情况,或者是结余,或者是赤字。在出现结余的情况下,有个结余数量大小的区别。结余过多,在国家物资储备和企业流动资金已有保证的前提下,意味着现有的物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形成积压和浪费,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在实际的财政收支中,收支绝对相等既然难于出现,而结余过多又对国民经济不利,因此,自然就会把略有结余这种情况,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我国财政工作中一直坚持的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就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提出来的。
在习惯上,一切财政赤字,不问其数量大小,一概被视为不平衡的标志。实际上,正像财政结余中有数量大小的差别一样,财政赤字中,也有数量大小的差别。如果是略有赤字,也应当视为平衡,或者看作是基本平衡。因为,按照我国现行的作法,上年结余是不列入当年财政收入的,即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指的是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这实际上是要求年年都有结余。这样一来,连年的略有结余累计起来,势必转化为大量结余。如前所述,在国民经济中的物资储备已有保证的情况下,大量结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而略有赤字,正是对略有结余的必要补充和校正。实际上,这里还有一个财政平衡的期限问题。从各个预算年度看,可能会出现某些年度略有结余,而另几个年度略有赤字,就某个期限,比如五年、十年来看,财政收支是平衡的。这应当是可取的。把略有结余视为平衡的标志,涉及到如何划分略有结余和大量结余的数量界限问题。特别是,如果把略有赤字也视为平衡的标志,就更涉及到如何划分略有赤字和大量赤字的数量界限问题,否则就会破坏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是个复杂的经济过程和问题,不能笼统地说赤字有害还是无害。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根据不同情况,对赤字作具体分析。
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赤字如何弥补。我国弥补财政赤字,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方式:
(1)动用财政历年结余
能否动用财政结余弥补赤字,曾有过争论。按理说,只要财政结余是真实的,就应该是可以动用的。在我国银行代理财政金库的条件下,任何时候,财政收入在本支用之前,都是存在银行作为信贷资金来源被货放出去,如果说财政结余不能动用,就等于说不能动用财政收入,只能收不能支。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当然在动用财政结余时,应该考虑对信贷资金的影响,因为财政结余已构成银行信贷资金的一项来源,财政动用结余,就意味着信贷资金来源的减少,如果没有新的补充的资金来源,或者信贷规模不能作相应的压缩,就有可能导致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这说明,财政结余能否动用的问题,实质上是个财政信贷综合平衡问题。目前我国的现实是,由于财政连年赤字,已无财政结余可供动用。
(2)发行政府债券
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即借债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因而被认为是弥补赤字的可靠方法。因为发行政府债券,一般只是引起货币资金的再分配,即购买力的转移,企业和居民的一部分购买力通过购买债券转移到政府手中,从全社会看,不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这也要作具体分析:
从个人看有两种情况:一是居民个人通过减少即期消费来购买政府债券,这实质上是把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从而可以加快建设速度;二是用减少储蓄来购买政府债券,这会减少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对信贷收支产生影响。
从企业和单位看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和单位通过减少即期生产与消费支出来购买政府债券,这不会影响货币流通;二是在购买政府债券的同时,生产和消费支出保持不变,这必然会增加银行贷款压力,影响信贷收支平衡。
从银行看,如果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而不相应压缩贷款规模,则如同财政向银行透支,会直接扩大货币供应。如果购买政府债券的是商业银行,在我国主要是工商银行等专业银行,若相应地减少贷款规模,则不会对货币流通产生影响;若允许专业银行拿政府债券到中央银行贴现,则会扩大货币供应量。
(3)向银行透支和借款
向银行透支和借款,通常是在动用财政结余,发行政府债券还不能弥补赤字时而被迫采取的措施。一般来说,向银行透支和借款,会引起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后果。当然,如果银行的信贷资金比较充裕,或者在财政透支后,贷款规模有压缩的余地,也可避免出现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财政赤字采取哪种弥补方式,赤字对经济发展是有害还是无害,关键要看财政、信贷能否实现综合平衡。如果银行信贷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财政信贷能够实现综合平衡,那么,财政赤字就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危害。当然,如果财政连年赤字并且数额巨大,超过了信贷的承受能力,破坏了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则导致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总之,既不能无条件地主张用赤字刺激经济的发展,即所谓“赤字无害论”;也不能对赤字一概排斥,认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有害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赤字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赤字在什么情况下有害,在什么情况下无害,这才有利于趋利避害,自觉地组织财政收支平衡,充分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财政和信贷综合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它是从总量分析角度,探索再生产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宏观变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共同反作用于再生产过程的规律。从实践上看,它要确定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总量控制的方针政策,对这两种收支进行统筹安排。可见,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理论事关经济建设的决策,执行得好不好,对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比如对资金潜力的估计,不管估计的分歧有多大,终归要选择一种估计来安排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客观实有的潜力大于选择的估计,那就会使我们本来可以克服的困难得不到克服,可以争取到的速度不能实现,从而丧失时机;如果客观实有的潜力小于选择的估计,那又会给经济生活造成新的矛盾,加剧已有的困难。这两种情况,都违背了综合平衡的要求,从而必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财政和金融是国民经济中的两个重要的综合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和信贷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重要杠杆。财政与信贷的平衡和不平衡本来就是一对辩证的矛盾。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平衡是目标,是一种最佳状态。通过在不断的不平衡中寻求平衡,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日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