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政治知识点 > 高中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材教法

高中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材教法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8-28 21:56:46

[标签:政治 教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四个模块中有相当的体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教材的结合点

  1、渗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从核心价值来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经济生活》在安排具体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例如:讲商品,强调生产者为用户着想,货真价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讲货币,强调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爱护人民币、不使用假币;讲消费,强调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强调绿色消费,增强环保意识;讲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爱我们的国家,拥护社会主义;讲生产经营,强调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讲分配制度,强调对我国分配政策的认同,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讲税收,强调依法自觉诚信纳税;讲财政的作用,强调维护国家大局的利益,感受国家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讲市场经济,强调对我国经济改革取向的认同,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强调竞争意识、法律规则意识的培养,强调诚信、道德操守为重;讲小康目标,强调爱党爱国的教育、民族自信心的教育;讲对外开放,强调宽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

  《政治生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基本观点为教学的基础,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主、政府、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的科学观点,提供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其中特别注重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把它渗透到教材的相关部分中,凡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都加强了对此的宣传和教育。

  《文化生活》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主要目标。在教材的各个部分,有机地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育人功能。教材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情境和问题的设计,让他们感觉到真切、可信,让他们在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初步学会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较为深入地分析文化现象,能够理解文化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生活与哲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学内容

  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经济生活》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描述了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在阐述处理日常道德要求与树立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时,要求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选取了中学生最为关心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问题,以“坚定理想,铸就辉煌”为题设计探究活动,既阐述了理想和信念,又升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3、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学内容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文化生活》第七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两框,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感受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振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生活与哲学》第三课第一框主要讲哲学和时代的关系,一方面要求学生懂得,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懂得,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着时代的步伐,指导着社会的变革。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统一性原理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认识坚持党的思路线的重要意义,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第十课第一框主要讲创新的哲学基础,要求学生从理论的层面明确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第二框主要讲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要求学生从实践的层面明确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4、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内容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货币的本质及职能,使学生理性地对待货币,克服拜金主义倾向。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可以帮助学生避免陷入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告诉学生,劳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光荣,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第十课第一框的第二目“市场秩序”,指出加强社会主义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措施。

  结合《政治生活》第三课第一框“政府的职能”告诉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政府行使文化职能的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结合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告诉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结合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说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帮助学生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明确人生价值是什么;第二、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在此基础上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结合《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塑造人生,认识文化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聚集文化竞争力”,帮助学生懂得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振兴民族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育学生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内容。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策略

  1、加强政治方向的引导,把握思想性

  高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而在社会转轨时期,多元社会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又比较大。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牢牢把握课程的思想性,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训练。例如,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通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结合生活主题,关注现实性

  要恰当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运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例如,结合我国水资源状况,让学生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制定“家庭节约用水计划”;让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节约水资源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质疑已有的结论,培养他们观察社会、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的热情与能力。

  3、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例如,围绕“美国民主”和“中国民主”哪种是更高类型的民主,让学生各持己见。教师要选择和使用适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比较两种制度下民主发展程度的差别,从《政治生活》的角度比较两种制度下民主本质的区别,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不仅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等,进行直观教学,更应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积极利用网络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和资料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4、强化实践环节,倡导主体性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材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例如,结合伟大的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让学生围绕“沿着先辈足迹,弘扬长征精神”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要学生谈谈打算采取哪些方式了解、宣传红军的长征事迹;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弘扬长征精神等。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学的中心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5、开展探究性学习,鼓励创新性

  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例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办法,对网络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探究下列问题:(1)运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谈谈你对网络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2)运用《生活与哲学》,说明青年学生怎样才能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把各种消极腐朽文化和信息垃圾拒绝在“视窗”之外;(3)假设你的一位同学沉溺于网吧、不能自拔,向你求救。请你为这位同学写出可行的方法。综合探究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在综合运用中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探究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从而获得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发展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