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北极日记:暑期 我们科考在北极
2009-08-27 14:20:21网络资源
取冰样
正在消融的冰山
7月15日至26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高中生和指导老师赴北极格陵兰岛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在中外科学家的带领下,对极地环境和生命过程、冰洋环流、海洋环境等进行了观察研究,并每天记录科考感受——
中学生北极日记之一
我们是第一批踏上格陵兰岛的中国高中生
北京市第101中学 孟祥博
7月16日 晴 哥本哈根至格陵兰岛
今天天气很好,最令我激动的是,我们踏上了格陵兰岛。我们是第一批踏上格陵兰岛的中国高中生。幸运的是,我是第一个踏上岛的中国高中生。
7月18日 晴 格陵兰岛
今天,我们又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城市。这是我们第一个可以看见浮冰和冰山的地方。
我们先从码头徒步穿越,走到了一个不是很长的小沙滩。这个沙滩很奇特,沙子不是黄的,而是惊人的灰黑色。海洋生物学家Andy说,格陵兰岛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所以大量的火山灰聚集在海滩的沙中,会形成现在所看见的灰黑色的沙滩。
接着我们来到北极考察站,考察站的管理员带领我们参观,并为我们生动地讲解了他们研究鲸鱼的方法,很有趣也很先进,我问了很多问题。
7月21日 晴 格陵兰岛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乘船来到一个5公里长的冰河。
坐在船上简直像仙境一般,一艘小船在冰山之间穿越。这里的冰山奇形怪状,有的中间被剖开一个大洞,有的像一个小型鸟巢,还有一个像珠穆朗玛峰。有的冰山只和我们相距一百米,真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下午,我们去看了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据说有五六公里长。我们在其旁边的一个陆地登陆了,一望无际,真不愧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
7月22日 晴 船上
今天一天基本上都是在船上度过的,最大的收获是听了几个学术报告,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海洋生物学家Andy所做的关于海洋生物保持体温以及潜水的学术报告。
Andy的语言非常风趣,举了很多例子,并用海洋生物与自己比较,让大家了解到我们和海洋生物之间的差别。在报告的最后,他尝试将头埋入冰水,来解释哺乳动物的潜水效应。就是说,当哺乳动物潜水的时候,其心跳将会减缓。我们很直观地用一个记心跳的小仪表,观察出了这一结论。
中学生北极日记之二
考察北极蒲公英
北京市第101中学 王昊昱
极地地区长着大片的蒲公英,一片片嫩黄的花朵把这里装饰的十分美丽。
这里的蒲公英让我十分疑惑。首先,根据《SAS自我防卫手册》(原英国特种兵生存手册,现普遍作为探险常识)的说法,蒲公英是典型的温带植物。那为什么会在极地生长?其次,在北极,蒲公英在形态上与北京的品种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于是我们对北京、极地两地蒲公英的主要形态、差异进行了比对,并探究可能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在北京地区我们常见的蒲公英,常常根系较深,单一植株,长约2厘米,植株整体矮小瘦弱,单株仅一朵,种子容易随风飘起。
而极地地区,蒲公英植株整体较高大,根系的延伸却不如北京深,一根多花,植株最高可达30多厘米,种子的飘落较为困难,很难用嘴吹气的方式让其飘动。
北极蒲公英的根系较北京短,个人认为这种差异是来自于北极圈,这里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土壤。在30厘米以下就已经全部是冻土层,植物很难继续向下扎根。北极冬天的风很大,种子也许不能发育就被吹走了。所以北极的蒲公英很难被吹起,大概有自我保护的意思。
北极的蒲公英多是丛生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植物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缓慢,所以也就更加健硕;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为了增加传粉的几率。北极小飞虫较少,所以要传粉只有群居。
北极的蒲公英因为长期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状上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也验证了现代自然进化论的观点。
现在回到国内,我们还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检索,对蒲公英实际标本进行比对,并对蒲公英特殊的系统,比如氮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北极的土壤缺氮,主要氮源来自鸟粪,所以我们猜想蒲公英本身应该有一套较为健全的固氮方式,这需要得到进一步证实。
中学生北极日记之三
深夜 探险船上等待拍鲸鱼
北京四中 刘博文
7月25日 星期六 晴
地点:归国途中
在北极考察结束之际,我发现我深深爱上了这块冰天雪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是自豪和自信,也感受到了与大自然完全融合时的超脱与释然。
当我站在高耸的冰川,挥舞五星红旗的时候,我热血沸腾了!因为此时此刻,我是代表中国人,让五星红旗在北极又一次飘扬!
到过北极的人,都会因为能看到鲸鱼而幸运,或因没看到而失意。船长说,捕鲸是男人的浪漫,但我想说:“用镜头拍下鲸也是男人的浪漫!”
我这次的科研课题和鲸鱼有关。在探险船上,你不知道鲸鱼会何时出现,会在哪一片海域出现。而且,即使鲸鱼浮现,距离可能会很远,抑或只是瞬间出水一两次。
我选择了在甲板上等待。每天夜里,人们一定会看到一个中国小伙子,拿着一台笨重的相机,等待鲸鱼的出现。好几个晚上都白等了,但我没有放弃。最后一晚,鲸鱼出现了!记得当时看见它浮上来时,我感觉灵魂都燃烧起来了!我终于拍到了鲸鱼照片!
在船上,我还和很多国际友人进行了交流,其中,美国老大叔John·F·Poster,一对姓PERNOT的法国夫妇给我的印象最深。PERNOT先生后来能用娴熟的中文叫我小刘。我发现,信任和友谊是没有国界的。
北极考察点燃了我对科学的热情,也同时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每晚等待鲸鱼时,总能看见夕阳燃烧着天际,霞光染红了浮在海面的冰山。此时此刻,我觉得世界上就只有我和北极,我与自然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