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历史知识点 > 30年穿在百姓身上的历史

30年穿在百姓身上的历史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8-27 10:26:55

[标签:历史]

  服装是一种记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曾几何时,中国人因为服装式样的单一和“蓝、灰、黑”的沉闷色调而被西方人嘲讽为“ 蓝蚂蚁”。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对美的渴求被释放出来,百姓服饰日益色彩缤纷,从喇叭裤、蝙蝠衫、踏脚裤,到连衣裙、吊带衫、露脐装……你方兴罢我登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透过老百姓服装衣着的演变可以寻找到其轨迹。当我们再次回眸那些逝去的岁月,会清晰地看到,30年百姓服装的变迁,就是一部穿在不同年代中国人身上的最有说服力的社会发展史。 ——编者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百姓服装的演变历程,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的巨变。

  70年代:灰暗的色调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几亿中国人的服装几乎是被“蓝、灰、黑”一统天下,当年在江南造船厂工作的姜师傅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最壮观的场面是下班时分,从工厂大门涌出的人流,都穿着蓝色、灰色的工作服,远远看去一片灰暗,只见黑压压的人群跨上自行车,片刻消失在回家的路途中。”姜师傅说,那时能在工厂当工人是值得骄傲的,大家的穿着都以艰苦朴素为荣,讲究打扮是资产阶级思想,会受到批判的。

  30年前,百姓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一个人一年只发9尺,加上每月仅三四十元钱的工资,不到年节,一般人是极少添置衣服的。退休教师李女士回忆说:“小时候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孩子做新衣服。记得那时妈妈买来小花布自己裁剪,每天晚上踩缝纫机做到深夜。妈妈还每每故意把衣服做大点,说小孩子长得快,可以多穿几年,一件衬衫要从刚开始掖到裤子里一直穿到露肚脐。我是家中的老小,等大姐的衣服传到我这儿,常常是领口、袖边已经磨破了,妈妈就用剩下的布头,为我重新换个新领、新袖。”

  “文革”时期,最时髦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绿军装、腰扎武装带、斜挎草绿色帆布书包、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了,许多年轻人为拥有一套绿军装而引以为豪。在法院工作的郑先生回忆起当年“因为有个亲戚在部队当兵,于是我有了一套日思夜想的绿军装和一个军用书包,班上许多同学都羡慕不已,我天天穿着舍不得脱下,心里美滋滋的。”

  然而,即便在那个色彩灰暗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仍然会以各种方式悄悄表现出来。“假领子”就是那个年代老百姓聪明才智的体现。曾经做过裁缝的孙师傅说,假领子又叫“节约领”,在物质贫瘠的年代,做一件衣服价钱很贵,且需要布票。而假领子用料少,花钱不多,穿在外衣里面,露出的衣领与衬衣一样,可以以假乱真,男女老少都适用。爱美的姑娘还可以多选几种花色,多做几个,轮换着“翻翻花头”,当年孙师傅曾为许多人做过这种假领子呢。

  70年代中后期,市面上开始出现一种叫“ 的确凉”的新面料,用它做出的衣服,挺括、滑爽,花色鲜亮,洗后不缩水、不起皱。在那个年代,拥有一件“的确凉”衬衫,绝对是“时髦”、“洋气”的象征。年过半百的隋女士回忆,当时“的确凉”虽不用布票,但价钱贵,一市尺要一元多钱,这与当时每月工资只有36元的标准相比,算是非常奢侈了,并不是人人都舍得买“的确凉”做衣裳的。一些爱美的女性宁愿少吃点,也要从牙缝里省下钱来买一件“的确凉”衬衫。实际上,“的确凉”是一种化纤织物,穿起来并不凉快,但是在当时清一色粗布粗衣的年月里,“的确凉”的出现为老百姓沉闷的服装世界带来了一股清风。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文化、港台时尚迅速传入,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时尚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最早体现在当年大街上引领风骚的大喇叭裤。

  80 年代初,年轻人穿一条喇叭裤、留长发、戴蛤蟆镜招摇过市,回头率很高,对当时千人一律的服装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震动。这种上窄下宽、臀部紧绷、一律前开口的裤子,被视为“不男不女、奇装异服”,甚至成了“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名词。因此,当时有些学校的老师与班干部守在学校门口,不许穿喇叭裤者进入校园。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有这样一段情节:一群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被警察拘留,并下令用剪刀把他们的喇叭裤剪掉……然而尽管如此,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喇叭裤在中国的“冒险”与“普及”,它让国人的眼界大开,年轻人纷纷追逐仿效。

  差不多在同时代登场的牛仔裤,也曾被认为风格过于颓废和叛逆,插上了“不良青年”的标签,而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当时,《中国青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谈引导——从青年人的发式和裤脚说起》的文章指出:“头发的长短、裤脚的大小,和思想的好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对百姓穿衣着装的思想解放无疑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

  随后,蝙蝠衫、踏脚裤等渐次登上流行舞台,掀起阵阵热浪。《霹雳舞》是上世纪80年代颇具震撼力的一部歌舞片,片中人物身着蝙蝠衫,头上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仿擦玻璃或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迅速成为当时年轻人的追逐目标。田壮壮导演的影片《摇滚青年》就是对那段岁月的真实记录。爱美的王女士描述说:“蝙蝠衫宽宽大大的袖子,穿上很飘逸、很潇洒,很时髦,我买过好几件,同事和邻居们也都喜欢穿!”

  说起踏脚裤,如今 40岁以上的女性都有过亲身体验,黑色弹力贴身的踏脚裤,搭配宽松的蝙蝠衫,是当时都市女性的“时髦行头”。王女士回忆道:“当时无论年龄大小的女性几乎都穿过,冬天为了保暖,还在里面套上毛裤,双腿箍得就像圆规,现在看起来觉得很可笑,但在那个年代,的确很时尚。”

  1984年,中国人延用了几十年的布票被彻底取消,犹如一声春雷响起,服装市场迅速升温。这一年,男士西服开始流行,从各级领导人到平民百姓,纷纷告别中山装换上了西服。

  也是1984年,一部名为《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大受追捧,影片中的女劳模陶星儿很喜欢红裙子,但又怕被人误解,最终在同伴们的怂恿下,陶星儿终于鼓足勇气,穿上红裙子走进人群中……银幕上的“红裙子”唤醒了女性内心对美的渴求,她们开始追求服饰色彩和款式的变化。北京一位女记者回忆,“当时对流行行情反应灵敏的个体服装摊贩,迅速推出一批红裙子、黄裙子,在西单夜市上,放眼望去,一排排飘逸的裙子犹如一丛丛色彩斑斓的花朵……”一时间,色彩鲜艳的裙子成为大街小巷女性追求时尚的标志。

  90年代:色彩缤纷的时代

  20多年前,在中国百姓还没有国际时尚品牌概念的时候,一个叫皮尔·卡丹的法国设计师带着他的服装新作来到中国,分别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和上海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专场时装发布会,他的时装成了第一个给中国人留下印象的国际品牌。

  到了90年代,众多国际时尚品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的时装发布会上的某一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的一位女性身上,你千万不要奇怪。”90年代的中国服装流行已经逐渐实现了与世界时尚趋势的同步,华丽、高品质、甚至昂贵,成为人们理直气壮的追求。

  伴随着国际品牌的进入,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而在外来服饰走进国门的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也开始走向世界。新千年来临之际,在上海APEC会议上,20位各国领导人身穿大红色或宝蓝色中式唐装集体亮相,引起全球瞩目。作为中国符号的唐装迅速在世界流行开来,各式凸显东方女性魅力的旗袍也炙手可热。当年北京的“秀水街”、上海的“襄阳路”、武汉的“汉正街”等服饰市场上,姹紫嫣红的各式唐装、旗袍成为最受老外们青睐的热销品。与此同时,寻常百姓中也掀起一股“唐装热”:时尚女性穿上经过改良的唐装礼服参加各种Party;过年时老人小孩置办一身唐装尽显雍容喜庆;拍摄婚纱照的新郎新娘更是必穿唐装……中国元素作为服装艺术中的一种文化潮流在全世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尊重。

  21世纪:穿出个性

  弹指30年,中国百姓对服装的审美趣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人们不再盲目地追随流行,而是根据自己的喜爱穿着打扮,更崇尚多元,讲究个性,现代女性在衣着上的最大禁忌就是“撞衫”。

  老百姓家里的衣橱也变得五彩缤纷起来,拥有几件名牌服装,如今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从政府机关退休的吴女士感叹说:“过去是‘一衣多季’,一年四季就那么几件衣服,全家人共用一个衣橱。而现在是‘一季多衣’,别说一年,就是一个月买的衣服都比过去一年买的还多!你看,我早上出去锻炼身体有运动服,上班穿正装,出去旅游还有休闲装。我先生的衣服也不少,女儿的衣服就更不用说了,几个房间都有大衣橱,还是塞得满满的,每回换季都会要淘汰一批不穿的衣服。”

  年轻人在选择服装时,更融入了自我创新:雪纺裙与经典皮草搭配,针织衫与镂空蕾丝镶拼,复古风格与时尚元素“混搭”……中国人在着装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胆与自信。“穿出个性,穿出自我,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开放心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大众的审美追求。

  百姓故事

  老裁缝米尺下的30年

  家住北京德胜门外的姚阿姨做了一辈子裁缝,她的裁缝生涯在30年里也经历了一个“轮回”。1978年,姚阿姨学徒出师,在一家国营服装厂里做裁缝。姚阿姨回忆道:“那时候,除了生产衬衫用的白布料与做制服用的黑布和灰布外,也只剩下绿布和蓝布,而且不管怎么做,都只有那几个样子。”后来有了“的确凉”,姚阿姨至今还记得,当年为了买一块“的确凉”给女儿做条小裙子,一家三口节衣缩食了几个月。

  “1983年,厂里来了一批南方纺织厂生产的灰色厚毛雪花呢。听老师傅说,这种面料很贵重,用这种料子做的大衣能当传家宝往下传。我当时就想,为老父亲做一件雪花呢大衣,让辛苦一辈子的老人家高兴高兴。”

  可是做一件雪花呢大衣要花好几百元,这在当时可谓是“天价”,还没等攒够钱,老父亲就去世了,这个未了的心愿成了姚阿姨永远的遗憾。直到第二年春节,姚阿姨终于用攒了一年多的积蓄为母亲做了一件雪花呢大衣。

  1988 年,姚阿姨去了一趟深圳,当年石狮、中英街上琳琅满目的国外设计的服装款式和面料,让姚阿姨大开眼界,也使她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冲动。回来后,姚阿姨鼓足勇气下了海,开了一家自己的裁缝店。“刚开始,因为成衣的价格贵,大家还买布料做衣服;后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往后,一些世界名牌服装纷纷登场,人们开始嫌裁缝的手艺不如成衣的款式新颖,渐渐地,大伙都不做衣服了,连自己家里孩子们穿的全都是买来的。”姚阿姨有些失落。

  姚阿姨感到,自己的裁缝理念“确实跟不上潮流了”,但她不甘心让自己多年的手艺就此“刀枪入库”,于是她经常去王府井、“燕莎”、“国贸”等大商厦走一走,看看大街上人们穿着的变化,她还跟女儿学会了上网,经常在互联网上领略世界时尚潮流的演变。姚阿姨欣喜地说:“到现在,很多穿衣讲究个性的人又回过头来找我们这些老裁缝,让我们按照国外服装杂志上的款式,为她们制作独一无二的服装,这生意还挺红火呢!”

  (文/简妮)

  当年“借衫”去相亲

  30 年前,我家里经济条件差,兄弟姊妹5人,常年穿不上一件新衣服。我排行老三,从小到大,衣服都是老大、老二先穿,穿破了也舍不得扔掉,补一补再由下面的孩子接着穿。那时,男孩子穿衣服特别费,裤子的屁股、膝盖磨出了洞,母亲就给补上两块大补丁,缝纫机打出的一圈圈黑线,就像两个大眼睛,虽然难看,但也得穿呀,总比没穿的强。

  24岁那年,母亲开始给我张罗找对象。一天,在区政府工作的表哥突然来到我家,与我母亲嘀咕了几句,母亲脸上有了笑容,原来表哥要我马上跟他去相对象。由于事情来得突然,我一点没有准备。那时是夏天,我发现,自己竟然连一件像样一些的衬衫都没有。

  母亲急得团团转,先责怪我,又怪表哥不早点通知。大家正在着急,二姐一拍大腿,说了声:“有办法了!”转身向200米外的自己家跑,从二姐夫身上扒下他的衬衫,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我马上套在身上,只觉得又肥又长,也难怪呀,二姐夫的个子比我高,也胖得多。可是没有办法,眼下,只能是它了。

  那次“相亲”的结果可想而知——当我穿着那件又肥又长的白衬衫亮相时,身边有人捂着嘴在笑,搞得我灰心丧气,直到两个月后,沮丧的心情仍挥之不去。

  如今,打开家里的衣橱,衣服数量多得惊人:各色衬衫、长短T恤、秋冬夹克、西装领带、春秋裤子……早上锻炼身体、外出旅游、参加各种场合的聚会、活动,妻子都会为我搭配好适合的衣着,当年“借衫相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文/邱新祥)

  从“绿军装”到“冲锋衣”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刚上初中,家里几个“少林小子”不仅吃得多,而且穿的费,不幸排行老二的我,就只有捡大哥“二手服装”的份儿,很少有新衣穿。随着年龄的增长,初谙人事的小小少年的虚荣心也像发酵的面团一样在膨胀,我多么渴望拥有一件当年最时髦的“绿军衣”呀!

  终于有一天,我拥有了一件梦中向往已久的“绿军衣”,而且还是“的确凉”的!穿上它后,我感到生活是如此美好,整个人的精气神焕然一新,心里对自己的潇洒帅气充满了自信。我对这件心仪的“行头”格外珍惜,不再像过去那样爬高上低了,就是走路骑车也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把它磨坏了。

  腊月的一天,我去公共澡堂洗澡,没想到,当我洗完澡出来,放衣服的柜子门竟然被撬开了,那件心爱的绿军装不翼而飞,我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数九寒天的冰点。用一句话形容当时的感觉——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弹指30年,改革开放让咱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富足了,仅从穿着来说,如今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且不谈各种品牌、款式的西装、T恤、夹克、羽绒服应有尽有,爱上了户外活动、旅行、摄影的我,已经装备上了轻薄、防水、透气、暖和且价值不菲的英国“berghaus”野外冲锋衣、冲锋裤等专业装备,那件失落的绿军装成了我少年生活中一段最难忘的记忆。 (文/星澄)

  相关链接

  30年百姓服装流行词汇

  喇叭裤 在欧美和我国香港流行已久。上世纪70年代末,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人率先穿起喇叭裤,继而风行全国。

  牛仔裤 风行世界1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因其紧臀、窄腿的造型而一度被当成颓废、叛逆的象征。如今牛仔裤已成为男女老少喜爱的休闲服装。

  的确凉 上世纪70年代风行一时的服装面料,因其花色鲜亮、挺括、滑爽、易洗易干而大受追捧。拥有一件“的确凉”衬衫是那个时代许多爱美人士的向往。

  涤卡 一种化纤斜纹卡其料子,适合做中山装、上衣等,流行于上世纪70年代。

  节约领 俗称“假领子”,上世纪70年代老百姓的发明,因其节省布料,花钱不多,可以翻出更多花色而广受男女老少喜爱。

  蝙蝠衫 所谓蝙蝠衫,即袖幅宽大,与衣服侧面连在一起,双臂展开时形似蝙蝠。上世纪80年代中期风靡一时,成为时髦女性必备的行头。

  踏脚裤 用黑色弹力面料做成,裤脚用松紧带连接踩在脚下,因此而得名。穿上紧身踏脚裤,能衬托出女性腿部线条的健美,因而又被叫做“健美裤”。

  吊带衫 无袖,肩部以细带连接,其裸露、性感的风格成为时髦女性的最爱。

  迷你裙 一种长度只及膝盖以上30公分处的裙子,因而也叫超短裙。上世纪60年代中期盛行于欧美,90年代末风靡中国。

  露脐装 以超短上衣搭配低腰裤,露出肚脐而得名,其大胆、前卫的风格备受时尚女性青睐。

  唐装 现代唐装继承了极具东方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又汲取现代服饰的剪裁方式,从而使古老的唐装重新焕发风采。

  混搭 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性化的风格,其含义就是“不要规规矩矩穿衣”。

  撞衫 指在某一场合,发现有人穿了一件与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很多现代女性都希望自己的穿着是独一无二的,能够显示出与众不同,因而“撞衫”是最令人懊恼的。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