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鉴赏:兰亭集序
2009-08-24 10:28:33网络资源
王羲之(321年一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之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习称王右军。少从叔父王廙,又从卫夫人学书法,备精诸体,草、隶、正、行,皆能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其书法自六朝以来即为朝野所重,世称"书圣"。同时,王羲之还是一个出色的散文家,他最有名的作品,便是这篇《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①,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修楔事也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④,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⑤:"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①永和九年:即353年,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
②会稽:郡治在今浙江绍兴。 山阴:县治也在绍兴。 兰亭:在山阴西南。
③禊(xì):古代每年三月上巳日,人们到水边去熏香沐浴,消除不祥的一种仪式。它起源于上古,在先秦即已十分盛行,《诗经》中便保存有许多作于三月上巳的歌曲。后其日期逐渐固定。曹魏以后,这一天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仪式的内容也简化为水边嬉游。至唐代而此风犹盛。
④流觞曲水:指将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它随着弯曲的溪水漂流,漂到谁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三月上巳日的嬉游项目之一。
⑤古人云:语见《庄子·德充符》引孔子语。
⑥彭:指传说中的长寿者彭祖。 殇,夭折。
[评析]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过修楔之日。王羲之在这篇序文中记下了当时宴集的盛况。文章在记述游乐的同时,也流露着对生死和世事的感慨。当时清谈老庄之风盛行,从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其影响。但王羲之是旷达之人,文虽苍凉感慨,其中自有无穷逸趣。天朗气清,和风吹拂,高山流水,林木摇曳,大自然是那样的自足圆满,自由活泼,生生不息,置身其间,人似乎忘了自我,与物同化,人生的是非彼我、荣辱毁誉,都变得虚幻而微渺。这种对自然观赏的超然玄远的情趣,是东晋士人所特有的。他们珍视人格的完美,注重个性和精神自由,喜欢哲理思维,热爱自然,真率任情,风流旷达,不滞于物,因而才有了兰亭的雅集,才有了这篇传诵千古的好文章。王羲之曾将这篇文章书写一过,即今世所传的《兰亭序》帖,写得风姿遒媚,后人评为"古今行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