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鉴赏:翠微堂书简(一)
2009-08-24 09:53:17网络资源
翠微堂书简(一)
王 恺
惠书拜读过了。你说当年读过拙作《水下阳光》①,至今仍留有美好的印象。一本出版多年的书,你还记得,自然使人欣慰。不过谈不出什么创作经验,有点甘苦也不一定适合别人。鲁迅先生不赞成小说做法之类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你说拙作有新的独特的发现,不仅写了部队内部矛盾,而且写了战争时期才会发生的事情 —如潜艇受伤沉入海底 —使各种人物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很自然地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品格和技术水平。于萌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他说:“《水下阳光》在描写部队生活方面又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它的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和新颖的题材,都不能不使我们感到莫大的兴趣。”(1965年第三期《文学评论》)与你所说似乎是一个意思吧。
的确如你所说,这部小说出版之前,我国没有人写过潜艇题材的作品。新的题材就要新的探索。十八世纪,英国有个水手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孤身呆了四年。有两位作家根据他的经历写成文学作品,因作者只表达了水手的求生欲望,没有发生什么影响。而笛福采用同一题材,创作了《鲁滨逊飘流记》,着力塑造了水手在险境中劳动、奋进、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进取精神,给读者以鼓舞,而成为一部杰作。
潜艇部队的生活固然新颖,但如写得平庸,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五十年代初,我发表过一些反映海军题材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往往注意写人物的英雄行为而较少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敢触及部队内部矛盾。结构《水下阳光》时,我决心突破,从生活出发,真实地描绘现实。
我曾两次参加工作组到潜艇部队调查研究。第一次下潜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在风浪中颠簸的艇身,一旦潜入水下,立即平稳了。但是活动的空间只限于艇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离开来,除了艇长利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其他艇员什么也看不到。我有点惊奇。平素生龙活虎的艇员们,此时盯着仪表,神情专注而严峻。连续多少个小时坚守战位,忘记了饥渴,忘记了疲劳。他们不象塞班岛上的游客,可以透过“玛丽亚”号潜水游艇的玻璃窗欣赏海底景色,而是带着敌情在训练、巡逻。艇长和政委一面进行严格检查,一面鼓励关怀着部属。我觉得一艘潜艇不仅是一个战斗集体,也是一个温馨的家,一个长知识出人才的学校和熔炉。
包括部门长在内,艇员们都很年轻,不论来自农村或城市,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他们脸上生着柔软的绒毛,有时还带点稚气,但他们都有理想,守纪律,肩负重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保养机械浑身油污,风浪大时吐得头昏脑胀。艇内十分狭窄,转个身都费劲,不是碰了头就是伤了脚。而艇员们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服役,至少五年。只这一点就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热爱祖国,保卫海防,在这里不是挂在口头上或写在书面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
当时我已三十岁,但与艇员们同吃同住很处得来,交了不少朋友。有些艇员很乐意向我交心,使我了解了不少思想动态的信息。表面上看,大家身着同样的军服,其实性格各异,思想境界也有差距。这个温馨的家,成员之间也并非一团和气,而是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艇的干部经常要化解龃龉,调解芥蒂,有表彰也有批评。处久了,我深深爱上了这些艇员,回到机关仍经常怀念他们,并产生了表现他们的创作冲动。战争年代我随连队行军作战时就多次惋惜,当初分配到机关工作,我实在喜欢生活在基层、连队、舰艇!
无论如何我要表现他们,表现他们的智慧、勇敢和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应尊重生活,如果回避矛盾和粉饰现实,就难以塑造出真实的令人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所以我写了军政之间的矛盾,上下级之间的矛盾。这点可能就是你指的独特的发现吧?当时的创作环境不象现在这样宽松,作品写出后,层层审查、把关,拖了很多时间才出版。先是《人民海军》、《河北文学》和《天津晚报》相继选载,而后《文艺报》、《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月报》、《北京晚报》等报刊都发表文章肯定和赞扬。“八一”厂拟改编为电影剧本(因“文革”开始而作罢),读者写来不少热情洋溢的信。当时影响是较为广泛的。你说很欣赏书中一些诗情画意的描写。认为“内容提要”的评语:“作品题材新颖,以抒情的笔触,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潜艇生活,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各种各样优美宁静、奇丽壮观的海洋景色,读来引人入胜。”是恰如其分的。评论家都写到了这点。如凌紫先生的文章指出:“《水下阳光》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潜艇生活的小说,它所展示的生活景色是读者过去很少见到的,因而倍觉新鲜奇丽。写大海的壮观,常常令人胸怀壮阔,深为向往,因为其中渗透着作者的革命豪情。”(1965年月3日《光明日报》)。
读者也有同感。山东有位小学教师写信说,他很喜欢“鱼雨”、蔡兴妹救人等文字。他说解放军舍身救人的壮举屡见不鲜,但容易写得雷同。蔡兴妹救人后,作者以潜水医生苗真的视角写道:“那位水员已经走远了,在花丛和柳林中,只隐约看得见他的披肩和飘带。她想,真正美好的春天,并不在桃、梨树的花朵或摇曳的柳条上,而是在这个水兵的蓝色披肩上,黑色飘带上,在他的心里。”没用多少赞美词藻,但掩卷凝思,情景交融,颇有诗意,而且感人。
对于评论界和读者的鼓励,非常感谢。但我很平静,自知缺乏创作长篇的经验,并没有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境界。一次,我随军舰出航,有位水兵有点腼腆地对我说:“我是山里人,从来不知海是啥样子;就是看了你的《水下阳光》,迷上了海,迷上了海军……”海军报的负责人魏艾民同志,也曾遇到过同样的事,有人曾对他说,就是读了拙作,才参加海军的。听到这话,我的心动了,发烫了,我不只感到欣慰,还意识到作家的责任!……
不多赘叙了,容后再谈。
①《水下阳光》,中国青年出版社1965年4月出版,海潮出版社1997年9月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