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填志愿 高中低考生的不同填报法则
2009-04-29 10:05:13新闻晚报文章作者:杨玉红
五月对于考生和家长们来说是个不平静的一个月,高考填报志愿之战的硝烟将从此刻燃起。在这场“战争”中如何做到稳操胜算,确保不让自己的分数浪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报考时要有哪些不同的策略?有“上海情结”的考生究竟该不该填报外地高校?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几所中学的管理者和高三班主任,请他们为考生和家长出谋划策。
正确自我定位 吃准“两个苹果”
“填报志愿前,考生首先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既要有理想,也要认清现实,那也就是要吃准‘两个苹果’,第一个是指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第二个是指自己肯定能摘到的苹果。”建平世纪中学校长助理庄越告诉记者。
她分析道,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目标,即使这个目标离自己的成绩和水平有一些距离,但还是应该作为考生的第一志愿。因为考试当中有很多不可预期的情况,不能完全以平时成绩的高低来衡量,而且高考最后一个阶段的努力也有可能使成绩提高。这就是所谓的 “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
而考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能力做出判断,认为自己一定能实现的目标就是“肯定能摘到的苹果”。庄越建议,每位学生都应该通过各种测试,大致确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所能选择的高校的范围。
建平中学课程处主任沈正东认为,要让学生准确认识自我,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每个学科的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成绩情况进行汇总,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这个曲线图要能反映学生目前的水平,也要能够看出学生的发展潜力,然后给学生一个综合评价,这样对学生自我认识很有帮助。而学生也应该主动向老师咨询,并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志愿填报。
高分学生:鱼和熊掌不可强求兼得
高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是否就一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呢?专家提醒,虽然高分学生有一定优势,但鱼和熊掌很难兼得,高分学生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还是应该有所侧重。
沈正东认为,优异的学生首先要做出一个判断,是大学对自己的意义更大,还是学什么专业更重要。他说,很多学生盲目追求名校,但其实应该更重视专业。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即便综合实力不是很强的专业也有很好的专业,考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好合适的专业,为以后继续深造发展创造条件。
而庄越则认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的学生比较看重自己的兴趣,希望选择自己热衷的专业;有的学生则比较注重名校所带来的荣誉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这些都没有错,但关键是学生是否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无论重视哪个,都应该提前去了解各个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具体的专业设置情况。
中等学生:慎重斟酌 服从调剂
中等水平的学生浮动性比较大,志愿填好了,可以进重点院校,填得不好的话,落差很大。因此,沈正东建议,中等水平的学生更应该慎重斟酌,最好选择服从调剂。
“中等水平的学生不应该带着理想主义的心态来填报志愿,追求名牌高校和热门专业,否则容易落空。”沈正东说,这些学生应该特别注意填好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每个志愿之间应该有合理的梯度。上海实行平行志愿制度之后,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志愿落空的情况减少很多。但是为了确保能够把握好进入大学的机会,在填报志愿时还是应该选择服从调剂,这样即使不能到自己认定的学校,也可能进入到同一个档次的学校。
此外,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按照院系或大类专业招生和培养人才,即使进了不理想的专业,还可以通过考试来转系、转专业,因此,中等成绩的考生不妨先进较好大学的门,有机会再进行专业调整。
低分学生:把握每一个可能的机会
“低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应该把握每一个可能的机会,确保有大学可上。”建平世纪中学高三班主任刘梅建议。她认为,对于低分学生来说,最后一个保底志愿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对民办高校存有偏见,其实民办高校也可以作为一个选择。而且,现代社会强调的是终身学习,所以,进了民办高校之后,还是可以继续学习和进修。
庄越也认为,处于落榜边缘的考生更应该认清现实,立足求稳。考生在报考志愿时,每一个批次都应该填写。而且,最好避开比较热门的院校,而选择一些生源相对较少、知名度不太高的院校,这样成功率会高一些。
不要死守“上海情结”
不少上海学生都有很强的 “上海情结”,不肯报考外地高校。上外附中高三年级组长孙宇则认为,上海学生不应该死守“上海情结”,否则守住的只是一点信息优势,放弃的却是外地高校良好的师资资源和教育设备。
孙宇分析道,很多上海学生其实并不了解外地高校。外地高校往往有很多优势,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和很好的实验室基底。从学习和成长的角度来说,上海学生应该打破这种地域界限,乐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对于只能上本地一般院校的学生来说,更应该考虑外地,可以去较好的学校。
沈正东的意见与孙宇不谋而合,他说,不少上海学生不愿意填报外地高校,是担心毕业后就业问题难。但其实,现在上海学生去外地就读,户口并没有随之迁出去,而且政府对这类学生也依然有一些相应措施进行保障。现在国家也提倡人才流动,全国打通。学生在报考时不应该局限在某个城市。
针对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去外地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沈正东建议,家长应该打消这种顾虑。孩子们最终总要学会自理,如果一直在长辈的呵护下,自理能力更难以得到培养。去外地上大学本身就是很好的培养自理能力的过程。
[案例链接]
往年高考考生填报志愿,往往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考生如愿以偿,有的考生则黯然神伤。以下,将链接几个或成功、或失败的填报志愿案例,希望给今年的考生及其家长提供一些经验或者教训。
跟着兴趣走
陈杰 (化名)曾是一所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在他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爸爸妈妈却争执起来。原来,他们对孩子的高考也各有各的 “志愿”:爸爸自己是从事金融管理类的工作的,所以希望孩子学文科,上中国人民大学;妈妈则因为希望孩子留在上海,呆在自己身边,所以想让他报考同济大学。于是,夫妻俩一起来找班主任,让他帮忙 “评评理”。班主任则对他们说: “现在要填报的是孩子的志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他把陈杰叫到办公室,让他也谈谈自己的想法。陈杰认为自己没有文科方面的素养,对文科也不感兴趣,而且他以前学习的就是理科,所以他坚持选择同济大学。如今,就读于同济大学的他对自己当年的选择丝毫没有后悔。
专家点评:这位考生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清晰,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父母、老师、同学等等都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这些意见非常重要,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应该在考生自己手上。每位考生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判断,了解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跟着兴趣走,这样才不会在志愿面前一片茫然。
服从调剂 把握机会
魏小燕(化名)是一所区重点中学的学生。她一直很喜欢化学,化学成绩也非常优秀。但因为不想当医生,所以在填报复旦大学时,她并没有选择医学院。然而,她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所报专业的分数线。凑巧的是,当年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分数线有所下降,而她的成绩刚好达到了医学院的分数线,而她在填报志愿时也选择“服从专业调剂”。正是这个选择,给她赢得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她被复旦大学医学院录取了。现在,她已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在华山医院做外科医生,并且还乐在其中。
专家点评:这位考生的选择非常明智。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只有一次,那么,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往往就是给自己创造被录取的机会。当考生的档案投到某学校后,如果他所填报的志愿专业招生计划已完成,或者他的成绩没有达到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而他选择了“服从专业调剂”,院校就会将考生录取到招生计划未完成,或者考生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的专业。而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会被院校退档,完全失去进入该院校的机会。
外地学校 曲线“救国”
刘娟(化名)从小的志愿就是当一名会计师,所以她一门心思想要考会计专业。但是,在高考前,老师对她的成绩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以她的成绩,要考到上海一所比较好的学校的会计专业并不太容易。而上海学生报考外地高校有加分优惠,如果报考外地高校,刘娟去个好一点的学校的机会更大。于是,在老师的建议下,刘娟选择了江西某学校,就读会计专业。如今,她回到上海,如愿在某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专家点评:这位考生可谓是成功地“曲线救国”。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大学所在的城市所能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所处院校的师资水平和教育设备,因为这些资源才是和学生的发展最为贴近的。所以,如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时不妨“绕一个弯子”,路是远些,但终点却是一样的。
志愿梯度太小
张宏(化名)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学生,去年参加高考。按照他的平时成绩,应该能够进二本的高校。但是,在填报平行志愿时,他选择了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等院校,而且选择的是其中各个院校的热门专业。但是这些院校之间的录取分数差距很小,二本院校全部落空。最后,他去了一所民办高校,后悔不迭。
专家点评:这位考生的失误在于所报志愿梯度太小。报考志愿时,梯度要合理。所谓梯度要合理,就是指在报同一批院校的志愿时,所选择的第一、二、三志愿院校之间的录取分数要有足够的差距,以确保前面的志愿落空时,后面的志愿能发挥作用。志愿梯度不合理的情况下,如果第一志愿落选,后续志愿往往也随之失效,其结果就是志愿“狂跌”。
盲目自信 志愿过高
沈志远(化名)的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高考前学校的一次模拟考试中,他的考分达到了480分,比平时成绩提高了二十多分。为此,他信心倍增。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填报了一所部属重点高校。但结果,他的高考成绩并没有期望中的那么理想,没有达到所报学校的最低分数线,而进入了一所二本院校。
专家点评:这位学生的问题在于盲目自信。仅仅因为一次模拟考试成绩“突飞猛进”,就填报了过高的志愿,是不够理性的。考生对高考成绩的判断还是应该基于平时的整体水平。虽然高考时发挥的状态、试卷的难度都可能对成绩有所影响,但是不能作为既定的因素来判断。考生对自己的分析应该是理性的、有根有据的。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