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就业难折射专业设置缺陷 高考改革是核心
2009-03-05 09:30:20扬子晚报文章作者:石小磊 刘璞
两会圆桌
“大学生就业现在是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一定程度上与学科设置不合理是有关联的,对高校专业设置依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是有必要的。”
昨日,几位教育界代表委员,不约而同都将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扯到了高校专业设置缺陷上。
缓解就业难需要引导力
观点1
增强专业设置与指导的科学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科专业定位是高校办学定位的基础,高校的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最终通过培养目标特别是学科专业结构加以体现。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加快高校学科调整迫在眉睫。
葛剑平介绍说,以北京市属高校“十一五”规划的内容来看,多数高校都强调工、经、管、文、法等多科性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同构性较强。在调查中,20所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有12所高校将自身定位于多科性、多科融合、渗透、协调发展的高校,几乎所有的这些高校都强调了工、经、管、文、法等学科综合发展。
“高校在规划自身发展时,存在令人担忧的‘求全’现象。”葛剑平说,“具体表现在学科专业的规模扩充上,截止到2008年9月,北京市属本科高校共有专业布点560个,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门类的176个专业。” 葛剑平说,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合理与否。高校热门专业不一定是就业热门,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的缺陷,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
葛剑平建议,政府应根据产业分类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保证冷热专业均衡发展。对于热门专业,要适当加以规模控制,对于农业、能源等冷门专业,要通过降低学费标准,为学校提供冷门专业补贴等手段,确保冷门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
观点2
就业难不能怪学生
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校长易红
“大学生就业现在是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一定程度上与学科设置不合理是有关联的,对高校专业设置依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是有必要的,不过我认为,目前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校长易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大学扩招之后学生人太多,岗位少,但他不这样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大学生比例并不多,我们每年的毛入学率才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2020年的目标是要将大学的毛入学率提高到40%。之所以就业难,还是因为就业不平衡,有的地方缺人才,比如县级、乡镇的基层单位,却招不到大学生。
“这不能怪学生,应该是政府的引导问题,”易红说,现在政府也开始出台各种政策了,比如引导学生去乡镇工作,给予补贴,还有让高校、科研院所从科研经费中抽出一些用于招聘毕业生做合同制科研人员,等他们找到工作后再转岗,这些都是政府主导的解决就业的手段,这些手段综合运用起来,相信就业难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观点3
专业与就业的脱节不是现在才有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博导缪协兴
“如果按照过去的人事分配制度,国家计划招生培养,毕业了按培养计划分配工作,大学生就业当然没问题。不过,现在本科生大幅度扩招,一开始几年市场还能吸纳这些扩招的大学生,可是几年下来,市场需求饱和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突显出来了。”
缪协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是才出现的,只是现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进入了一个低谷,这个问题就被放大了。他很支持北师大的葛剑平副校长的观点:大学专业设置调整势在必行。
他说,我们现行许多专业设置都是在过去计划时期确定的,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而来,而且国内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几乎都一样,教材也基本相同。现在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可是高校要想根据需求设置一个专业却很困难,“要不然,你看去年某个高校新增一个专业,连新闻联播都要报道,可见社会的需求多么强烈了。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我真的希望如何办大学应该交给大学自己来管理,政府应该多放放手。”
缪协兴认为,高招时就应当淡化专业的选择,像国外的许多大学那样,本科阶段前两年应当主要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不要把专业定得太死,而应当启发学生本身的特长,给他提供一个寻找自己职业方向的空间。缪协兴拿自己的学习经验鼓励大学生:“我自己大学时学的力学,后来转而从事采矿科学研究,我们的大学生应当转变择业观念,不要在某个专业上绑死了,学校也应该提供这样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转向的平台,适应能力提高了,各方面知识具备了,说不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话题人物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高考改革将是教改核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是历年两会上记者追逐的焦点人物。昨天下午,朱永新出现在江苏团驻地接受媒体集中采访,一进门他就给记者们每人送了一本书《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今天上午刚刚出版的,我关于教育改革的意见都写在里面。”提到教育部正在就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征求意见一事,他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应当“重症用猛药”,并断言高考改革一定是这次教改的核心。
日前教育部征求意见中发现,对于取消文理分科,有54%的网民表示反对,不过朱永新还是认为,不是大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对的。“网上骂我的人太多了,因为他们担心会进一步加重孩子负担,会6门变9门,有人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也来试试看呢。我说,家长的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是对的。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是文理分科的?这说明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当然,关键就是要改革高考制度,取消高考的文理分科,才能取消教学中的文理分科。”
另外一个反对文理分科的观念是,“术业有专攻”,早一点分科,有利于培养专门人才。朱永新说:“我觉得这也是不对的,人的职业取向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我经常以钱伟长举例,钱伟长是我们苏州中学毕业的,当年他是以文史第一的成绩考入苏州中学的,文科特别强,可是他后来上大学二年级时转到了物理学科,最后成了出色的物理学家。”
谈到“高考指挥棒”,朱永新向记者指出,高考改革一定是这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我们的高考改革必须要为素质教育开道。”他提出了四种改革途径,一是可以变一次考试为几次考试,让学生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二是降低学业难度。“我们的孩子现在学的东西太深太难,离生活太远了。”他还建议,可以分类别考试。比如重点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分开考试。三是减少考试科目。四是加入综合评价,光学习好不行,还要参加各种社会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