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从2009自主招生测试看高校选才理念
2009-02-12 09:20:08中国教育报文章作者:冯华
“新奇”、“怪诞”的笔试题目“游离”课本有多远?面试题目难倒了多少考生?——当2009年开展自主招生的高校在结束考试之后,这些疑问再次成为考生和家长热议的话题。自主招生作为一项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为人才选拔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考题是风向标
体现高校选才理念
与往年相比,今年开展自主招生的高校为了突出各自注重能力的选才理念,在试题的命制上特点显著。
“穿着时髦的衣服必要吗?”、“人长得漂亮是不是就能受欢迎?”、“用昂贵的手机有必要吗?”武汉大学面试题目看似简单而平常。该校外语类英语面试考核中,考生3人一组抽签回答问题,之后的话题讨论围绕“你崇拜什么样的人?”、“请讨论有钱是否意味着成功”等展开,“怎么与年龄大的人沟通?”、“在网络上能交到真朋友吗?请讨论分享一切是不是做朋友的基础”——这些涉及“价值观”、“择友观”的问题,一些考生对此印象深刻。他们认为题目虽然不难,但却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武汉大学招生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也无从准备也无需准备,但无论持何种观点,都有话可说。语言是活的,能力正是在表达和交流中体现。
复旦大学水平测试内容涵盖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10个科目,“博雅杯”人文知识竞赛面试考核组由学校文、史、哲等专业的7名教授组成,集体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经历了面试,大多数考生都感到自己的知识面不广,积累也不够。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考题,体现了对知识点考核的广覆盖。北京大学的作文题,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文章中至少要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清华大学的作文题,则给出4篇文字材料,内容分别为“传统油画是否过时”、“四年前一次与奥巴马在机场的相遇”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联系,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中山大学的面试题则延续了往年的风格,均在了解的常识范围之内。比如,“比尔·盖茨未完成大学学业,后来成为世界首富,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你心目当中有什么人或事是‘感动中国’的?”等。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介绍说,试题设计的初衷,正是希望考生从耳熟能详的常识事件出发,表现出一种反常识或超越常识的思维能力。
“考题是风向标,从中可以看出高校用怎样的标尺衡量学生,也可看出自主招生改革的新走向。”不少中学教师认为,从这些题目当中可以看出各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死读课本的学生肯定答不好,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试题出新出奇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考试题目比普通高考考得宽、考得活,不是学有所长、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很难脱颖而出。”参加今年武汉大学自主招生的部分学生表示,从难度上看,试卷比去年要难得多,而且考试时间也偏紧。
武汉大学的试题全部在一份试卷上,仅选择题就有100多道,试题涉及时事政治等话题。比如农村土地分配制,与当前的土地改革政策紧密相联;利用“神七”发射,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掌握;英语部分出现了国际石油价格走向等新闻事件。
复旦大学的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题是给繁体字文言文加标点。参加测试的学生反映,这样的题目平时很少遇到,有些题目甚至是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
一些中学教师认为,清华、北大的相关试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现象的了解,还考查了高中阶段所学的哲学原理,出题者强调学生要具备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独立思考。但也有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这样可能会“负面引导”学生,比如说用英文表述过多,容易构成对母语“不够尊重”。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是今年各自主招生高校测试命题的一个新特点。有的题目看似“大众化”,但考官很容易区分出考生的思维能力、知识面。如清华大学面试题目“如果你采访温总理,将如何提问?”、“你认为当大法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谈谈对陈水扁家族弊案的看法”等。
西南财大自主招生试题中,增设了对考生财经知识、财经时事的考查;华中农业大学自主招生笔试题目中,要求考生根据该校以楚国“编钟”和传统农具“耒耜”为基础设计的校徽图案来解释其内涵。上海交通大学招办主任陶正苏认为,考生应该对报考的目标学校的历史沿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复旦大学的“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有了这些知识,面试时与专家、教授一起交流,无疑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广度到深度
试题具有多维考核目标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宏图指出,一道能够体现自主招生宗旨的好的考题,无需刻意拔高,但应当具有多重维度下的考试目标。首先,要尽可能做到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这样才能区分出思维品质的层次。其次,要将对考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和对其知识思辨力、组织力的引导和考查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通过考试,使学校本身的学术风格、传统、办学特色以及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等,面向考生作一个全方位的展示。
李宏图认为,将考试的多重功能统一起来,不仅考题品质能有一个较好的保障,也能使各个学校的考试风格趋于稳定。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备考,也能对中学教育有所引领。从各高校近几年的尝试情况来看,正逐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术传统,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命题风格。比如北大,自主招生试题年年新意迭出,与社会现实、流行文化的结合也日趋紧密。今年就考到了让学生修改流行歌曲中的语病,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考生基础知识扎实程度的重视,对传统文化功底的强调,对学生知识面由宽度、广度到深度的考查。于是,我们看到,在北大的文科考试中,名词解释几乎每年必考;即便是作文,也未忽视对考生古诗词功底的考核。清华大学采纳“中英文结合”的考法,复旦大学通过大量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中学10门核心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无不体现出各个学校的选才理念。
但是,另有一些专业人士提出,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测试无论命题方式还是考核内容,都还有不少可改进的空间。以北大的名词解释考题为例,今年考了“切·格瓦拉”、“达鲁花赤”、“乾嘉学派”、“京师大学堂”等,“达鲁花赤”这道题能够检验出一个考生在学习元代历史的过程中,是否能有意识地就其“官员制度”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但问题在于,以上这些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并不属于重点。如此一来,解释名词的解答未必能够真正区分不同考生在思维品质上的差异。
根据志向报考
高校选才方式各有侧重
据上海交通大学招办主任陶正苏介绍,目前各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选拔目标各有所侧重:有的注重创新能力,有的看好厚重踏实,有的喜欢“通才”,有的则希望招收“偏才”,多种选才倾向其实也为考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心仪的学校报考,切不可盲目贪多、赶场子。
陶正苏认为,考生在自主招生中的表现是高中学习阶段的真实展示,不可能靠短期突击增长。他举例说,华东师大二附中是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预录取人数最多的中学,2008年该校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本部的学生,80%是通过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等非传统高考的途径录取的,这与该校一贯实行全覆盖的素质教育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自主招生改革不仅是高校如何选拔人才的课题,也是中学如何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的课题,需要中学与大学共同探索。
从另一方面看,考生平时关注社会,有自己的见解,就能在面试环节中脱颖而出。比如以“退休医生在社区为居民看病”为主题进行讨论,多数学生可能会在“为人民服务”、“发挥余热”、“建立和谐社区”等方面展开议论,如果能提出“他是否有行医资格”、“看病是否需要执照”、“有没有处方权”等反向思维性问题,无疑会给面试专家留下思路开阔、看问题角度新的突出印象。
一些专业人士指出,高校自主招生会逐渐成为“高端”考生上大学的主要途径。只要在中学阶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就会越来越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