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报考 > 专业大全 > 专业解读 > 为人生发展铺好路--高考选专业必看三要领

为人生发展铺好路--高考选专业必看三要领

2008-05-28 13:42:05中国教育报文章作者:李宝元

  以“适合自己”的原则选择大学

  目前,中国大学的基本格局如果按照大学之“大”(主要指多元化、多样化和综合性的程度)可以大致梳理如下:第一类是原来就有一定历史根基、目前国家又重点扶植的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这些大学一般具有“大师”之大气,以及文、理、工综合“通识”的大文化底蕴。如果觉得自己是一块可造的栋梁人才,将来能够在某一领域,特别是文化学术领域作为精英之士大展一番宏图,选择到这样的环境中熏陶或深造几年,那当然是好事。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仅仅为体面或牌子一古脑儿地往这里死钻,不仅会遭到赌徒式的惨败,而且将会像纨绔子弟攀比名牌消费那样被误导终生。

  第二类是有一定历史根基,但具有明显学科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如偏理工科类的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偏文科财经政法师范类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这些大学也是大众心目中的名牌,虽然各有学科特色,但“大师”之气、多元化氛围还是很浓厚的,适合有特殊“专才”潜能和志向的青年报考。

  第三类可以说是数量最多的那类大学,可以将地方性综合大学、一般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统统归入此类。

  当然也可以按照目前教育行政管理标准划定的如“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等,将这类大学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层次。但对于已经明白“上大学是怎么回事”的考生来说,我觉得这种分层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还很可能造成误导,使我们在选专业时不自觉地陷于传统应试误区。对处于中间位置的大多数考生来说,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哪些大学更适合自己方面,而不是斤斤计较这些大学处于哪个水平层级上,因为它们彼此都差不多,你硬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分出个水平等级来,结果很可能“抓小放大”,犯方向性错误。

  第四类是教学型大学,这类大学约有三四百所,具体情况也比较复杂。近些年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大多都是这类学校,有些是原来的学院更名为大学的,如海南师范学院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江西东华理工学院拟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辽宁工学院申报辽宁工业大学、洛阳工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大学等;有些是将原来几所学院合并更名为大学,如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筹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有些是“专升本”合并更名的,如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保定学院、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洛阳大学合并为洛阳理工学院,等等。

  针对上述大学格局,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以“通识自我”为基本宗旨,以适合自己为基本原则,以提高自己认识、体验和感悟多元化、多样化社会图景为基本目标,平心静气地选择报考大学。不盲目攀比名牌,不斤斤计较层级水平,只要能够为自己提供多元化成功的平台,就是适合自己的大学。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中,走向大众化的大学,其本身也是一种专门从事人力资本生产的主导性和战略性部门。它除了为社会提供具有多元化通识文化素养的公民这个基本教育使命外,还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培养和提供专门人才(或曰“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职业责任和行业任务。因此,上大学还有一个选专业的问题,有一层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准备专业技能的重大意义在其中。

  大学里的专业设置与未来社会职业需要并不是一一对口的,而是有交错甚至是相互拧巴的关系。大学的专业学习与将来的职业选择应该是两码事,除非将来从事的就是纯学术或科学研究工作,否则很难将二者完全一一对应起来。在选专业时要特别注意,既不能不顾将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盲目选专业,也不能将选专业与选职业机械等同起来,这两种倾向都是有害无益的。鉴于此,我认为,考生在选专业时,完全没必要像有些专家指导的那样,把事情看得太沉重乃至紧张得神经兮兮,应该以一种平和从容的心态,冷眼粗看,以大而化之的思想方法、动态权变的眼光前瞻性地思考自己将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只要大方向没错,具体选什么专业是无关紧要的。这里,我提出几条原则供考生参考:

  首先,选专业宜“粗”不宜“细”。

  既然专业与职业不是一一对应的,现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识自我”,而将来的职业又要求“一专多能”,那么我们何必将自己早早锁定在一个非常狭窄的专业缝隙中不能自拔呢?更何况我们大多数人的专业技能其实不是先天的禀赋差异,而相当大程度上是后天专业化分工的结果,特别是20岁左右年龄段,正是具有很大可塑性的人生成长阶段。因此,在不明白自己基本个性倾向和兴趣特点的情况下,将心思急功近利地盲目用在将来远无法捕捉的具体职业选择上,以为一旦选定某个具体专业就决定了自己将来终生从事的职业,那肯定是会走火入魔的。因此,我建议考生在选专业时一定要“远距离、粗线条”,因为只有站得远一点儿,才能看清粗线条构成的学科体系轮廓,才能把握自己大的专业方向在哪里。特别是要坚定立足于自己的性格倾向、禀赋优势和兴趣触发点,也可以适当借助心理测验等辅助手段客观地研究一下自己,更主要的是在内心深处询问一下自己:究竟对什么样的学科发自内心地向往?提倡“粗看专业”,是让考生关注方向,将主要精力放在与自己兴趣吻合的专业方向上,只要战略方向不错一切就好办。

  其次,选专业要有动态权变眼光。

  所谓动态权变眼光不是让你去盲目赶时髦、追热点,而是劝导你超越急功近利的短视,从长远、战略和动态的层面上搞清楚哪些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哪些是时刻需要因情势调整而变的“变”。

  这里有客观和主观两个基本层面的问题。从客观层面看,当今社会,文化时尚浪潮滚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旧专业、职业时时刻刻都在冷热交错,但无论如何变化,从“大历史”的时间尺度上看,万事万物在大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上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浪潮中,突然冒出了电子计算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一系列新兴电子类专业或职业来,于是乎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赶时髦地聚集在这样的“新”专业上,结果几年工夫这些专业就由“新”变“旧”、由“最时髦”变成“最冷门”,使很多学生陷于非常尴尬的就业困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技术变革的社会发展趋势,即电子并不是什么专业或职业特性,而是在网络数字化状态下各行各业、各类专业和职业都必不可少的技术平台,不会上网利用电子工具就像不会用锄头耕地、用机器制造产品一样,成为一种“功能性文盲”,连基本生活和工作都没法应付,更不要说从事什么专业或职业了。因此,我觉得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千万别像赶集似地盲目随大流、赶潮流,而应该将外在的专业和职业多变情景置于自己内在不变的核心价值观之中,深刻思考和把握具有持久不变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那些导致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原基点”或“旧根基”究竟在哪里,以及自己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什么。

  其三,选专业要有职业意识但不是为了就业而选专业。

  应该看到,职业意识缺失,为上学而上学,这是中国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弊端。但是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仅靠大学教育这样一种孤立的阶段性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用力过猛还会适得其反,造成一系列扭曲和误导。近年来,很多大学都在没有改变计划经济式运作体制的情况下,刻意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才能正常实现的就业“新理念”、“新做法”,如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的就业率督导下,一些大学在没有必要师资准备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攀比,一哄而上办诸如工商管理、财经金融、国际贸易、电子信息等以为就业前景好的热门新专业。

  还有很多大学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专门在技术操作层面指导学生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结果发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例如有的学生将老师传授的某些面试技巧机械地运用到面试中,一到面试现场就观察四周,看看有没有老师所说的“潜藏玄机”,如需要扶正的倒地扫把、需要捡起来交给面试官的图钉类物件,等等。这种所谓“职业意识”、“就业技能训练”,有百害而无一利。鉴于此种情形,我提醒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们在专业选择中,一定要树立具有更高境界、更为内在、更加健康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在明确未来职业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搞清楚自己最需要树立的职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最需要培养或训练的基本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是什么,从而能够在将来上大学期间很好地将通识教育与专业训练,以及专业学习与职业准备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圆满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

  最后,我还想提醒考生,青年人生活经验和阅历毕竟有限,一个真正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青年人,绝对不是一个自我封闭、自以为是的孤行者,而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开放心态、达观的兼顾融通能力的明智者。因此,在“考大学、选专业”这个比较重要的人生选择上,一定不能走极端,要兼听多方意见,在相关两难选择中瞻前顾后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具体说,要注意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兼顾平衡:

  (一)关于“选学校与选专业”之间的权衡。

  虽然都是大学,所覆盖的学科和专业都很全面,但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例如,在自己专业兴趣和职业指向都很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为了名牌等其他考虑,到一个师范类大学去读商学专业,或到财经类大学去学史学专业,其不确定性风险肯定很大;相反,如果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指向比较宽泛,那么在选择时不妨多考虑一下所报大学的“通识层次”或综合力强弱,而关于专业情况可以放在次一些位置上考虑;如果上大学将来的志向就锚定在搞学术和科学研究方面,那么这时候选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选职业,二者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时就应该特别注意选大学与选专业之间的平衡。对于多数考生来说,一定要特别注意克服名牌情结,要清楚,选名牌大学远不等于将来职业成功,如果刻意强求,反而很可能是人生失意、职业失败的导火索。

  (二)关于“兴趣特长与外在需要”之间的权衡。

  一个人的人生幸福和职业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内外因素巧合的结果。具体地说,应该有三个基本维度要兼顾平衡:一是兴趣爱好,要知道自己对什么发自内心地充满激情;二是禀赋特长,要清楚自己在那些领域或方面天生就是“干这事的料”;三是社会需要,要探寻哪些东西是他人或社会所大规模需要的,干什么事情最有价值(在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则中,最有社会价值的也就是最有经济价值的,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从而能够成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经济引擎”。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如果能够将这三方面真正有机兼顾起来,那必获成功无疑。

  (三)关于“核心战略与权变策略”的权衡。

  这种兼顾平衡涉及“动”与“静”、“变”与“不变”、“热”

  与“冷”、“短期”与“长线”、“时间”与“空间”、“投机”与“投资”等诸多方面,需要你达观机智地辩证考虑。例如,在“冷热”

  维度上,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一生最看重什么、最擅长什么、最值得追求的职业方向在哪里,那么,目前或今后再“热”或再“冷”的专业或职业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再“热”你不喜欢也不擅长有什么用?再“冷”但你喜欢那还愁没有用武之地?只要适合自己就没有什么不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再比如,在“时空”辩证的维度上,如果你将上大学这件事情放在你的整个人生和职业生涯路线上去考虑,你就不会将大学所在地的空间位置看得特别重,因为只要你对上大学的大目标搞清楚了,只要能够从所在大学得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大学所在城市设施和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与你何干?再好或再不好也只是短暂的几年时间,你何必为了家长面子、一时的虚荣去追求这些与自己长期职业发展关系不大的东西呢?总之,只要你放弃短线投机的功利心态,建立长期投资的战略视界,你就不会听风就是雨,赶潮流、顾虚名,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是平心静气地获得高收益的长期回报。

[标签:高考 机械 历史 师范 就业]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