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来人经验谈:冲刺阶段“理”重于“做”
2008-05-09 14:59:30柳成荫文章作者:新闻晚报
“实验100次,99次往往是失败。遇到难题,关键是找出原因,再实践,再找原因。”已故原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邓景发教授的这句话,对同学们高考最后阶段的复习不无启发。经过了高三一整年大运动量的训练,“找问题——精练——找问题”的循环上升之路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冲刺阶段,我们就要突出一个“理”字,把训练成果转化为考场上的战斗力。
那么,如何“理”呢?
第一,“做”是“理”的基础
如果没有前期大运动量的训练做基础,对基本概念、基本解题方法都是印象模糊的,又能理出什么头绪来?“理”是攀登,是升华,如果地下没有地基,没有台阶,那就无异于期待一步登天般荒诞。对于理科学习来说更是如此,一位沪上数学名师讲,再好的数学老师,都不可能像百家讲坛的讲师们那样,只要讲得足够精彩,台下观众干坐着听讲就能长知识;反之,只有通过必要的训练,才能牢固掌握知识点。
第二,“理”要自己来
有些同学喜欢看参考书上总结的必会知识、解题技巧、注意点等,这是对的,但停留于这一步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按照课本和《考试手册》两本书,辅以高质量的参考资料,复习完一章知识后,要能回答下述问题,才能给自己“通行证”。
1、这章主要讲了什么问题?核心概念、知识点的定义是什么?
2、这章知识是如何展开的?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何?
以上两点可用“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检验,即能自己列出目录大纲;如果是文科的内容,还可以试试“自己讲课父母听”或“自己讲课自己听”的做法,自己说不清楚、甚至是讲不下去的地方,就是问题所在,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查出自己的知识漏洞,还可以让复习工作变得更有趣。
1、这章的难点、重点、考点是否已经明确?
2、解题中有什么主要解题方法?有什么常用技巧?有什么常见答题错误和命题陷阱?
以上两点可通过重做经典例题、反思以往错题、找出错误症结来实现。
第三,“理”与“做”要结合起来
强调“理”,不能理解为“不做”,最后阶段保证每天的定量训练,对于保持考试状态至关重要,我们反对的是冲刺阶段开夜车、游题海的无效做法。
“做”——“理”——“做”,高三的学习就是这样往复循环,但每次“做”的感觉已不一样,正所谓“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理”后再“做”,必能思路更清、步序更明,如“庖丁解牛”——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